华阴品茶课程工作室,华阴茶艺研习课堂
华阴这个地方,光是念出名字就觉得唇齿间泛起茶香。每次路过老城区那排青砖灰瓦的建筑,总能看到“华阴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木招牌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说来也怪,明明只是间茶室,走进去却像踏进了另一个时空。
记得头回去工作室是个雨天,檐水敲着石阶噼啪作响。穿棉麻衫的茶艺师正用玻璃壶冲凤凰单丛,橙黄明亮的茶汤在雨天光线下,竟漾出蜜糖似的色泽。她递来闻香杯时随口说了句:“茶气正在巅峰呢。”那股带着山场气息的花果香钻进鼻腔的瞬间,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活着的茶叶”。
从烫杯温壶开始的故事
工作室的入门课总是从最基础的烫杯温壶教起。老师会握着你的手腕调整角度:“注水要像给老朋友斟酒,七分满,留叁分人情。”有次我看着茶海上蜿蜒的水痕发愣,老师笑着指指窗外:“你看雨滴从瓦当滴落的轨迹,是不是和环壁注水的路径很像?”这话让我恍惚意识到,原来茶道从来不是刻板的流程,而是用肢体记住的天地韵律。
在华阴茶艺研习课堂泡茶久了,慢慢能分辨出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有回用不同水源冲泡同一款龙井,山泉水的清冽、矿泉水的甘滑、自来水的滞涩,在喉间演绎出完全不同的风景。最奇妙的是,当你真正静下心来,连茶叶在盖碗里舒展的声音都听得见——那细微的簌簌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茶席上的意外收获
去年冬至那场茶会让我特别难忘。原本在品鉴陈年普洱,邻座的老先生突然说起他年轻时在茶山收茶的经历。“那时候啊,制茶师傅用手在锅里翻炒茶叶,满屋子都是带着焦糖香的蒸汽。”他边说边给我们看手掌上依稀可见的烫痕,那些疤痕仿佛也带着叁十年前的茶香。这时我才惊觉,华阴品茶课程工作室最珍贵的,不仅是教技法,更是让不同时代的茶人记忆在这里相遇。
现在每次布置茶席,都会想起老师说的“器物要有呼吸感”。青瓷杯要错落着摆,茶则和茶针要构成45度角,连茶巾的褶皱都要留出让空气流淌的缝隙。这些细节初学觉得繁琐,如今却成了最享受的环节——当整套茶具在手下自然成形,仿佛听见它们在与即将到来的茶汤轻轻对话。
最近在练习注水时发现了有趣的事。同一把紫砂壶,清晨注水的声音清亮如铃,午后却变得沉静温吞。老师说这是壶随人气,其实或许更是我们在茶香里学会了倾听万物。就像工作室窗外那株老桂花树,春天抽新芽时茶汤格外鲜活,秋日结花苞时茶香都会多叁分甜意。
有时候看着新来的学员手忙脚乱地刮茶沫,总会想起自己当初的样子。现在虽然还是会把水洒出公道杯,但至少懂得了欣赏那些在桌面绽开的水花——它们多像茶树上初绽的嫩芽,永远保持着向上舒展的姿态。或许这就是华阴茶艺研习课堂最想告诉我们的:喝茶本就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学会与不完美温柔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