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学院外援女,宁乡学院外聘女性教师
宁乡学院最近有个话题挺热乎的,不少同事在茶水间闲聊时都会提到——对于学校里的外援女教师。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还愣了愣,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大家说的是那些从校外聘请的女性专业人才。
上周叁下午,我在教学楼走廊碰见了音乐系的李主任。他正陪着一位穿藏青色连衣裙的女士往琴房走,笑着向我介绍:"这位是我们新请来的声乐老师,省歌舞团的女高音!"那位老师微笑着点头,脖颈挺得笔直,一看就是常年练声的架势。说来也巧,那天晚上路过琴房,还真听见里面飘出意大利语练声曲,那声音圆润得像抛过光的玉石。
这些外聘女性教师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挺有意思。就拿我们文学院来说吧,上学期请来位出版社的女编辑教现代文学,她第一节课就带着学生分析最近书店里的畅销书。有个平时总坐后排的男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原来《夜晚的潜水艇》和网红店的文案是一个修辞手法啊!"这话引得全班都笑了。但你能看出来,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那是把书本和现实连起来时才有的光。
藏在课表里的惊喜
教师发展中心的王老师有次和我感慨,现在很多专业课程光靠本校老师确实不够。比如新媒体运营课,从短视频公司请来的那位女总监,直接把学生拉到商业项目里实操。有个大二女生上周兴奋地给我看她的作业——条点赞过万的科普视频,背景音乐卡点精准,特效转场丝滑得很。"老师,陈姐说下个月带我们去拍品牌广告呢!"她说的陈姐,就是那位外聘教师。
不过要说最让我触动的,是上学期期末在美术楼看到的场景。窗外飘着细雨,版画工作室里,那位从法国回来的女艺术家正在指导学生拓印。她握着学生的手腕示范力道,亚麻围裙上沾着斑驳的油墨。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她俯身调整刻刀角度时,耳垂上挂着的琥珀耳坠在灯光下晃啊晃的,像两颗温软的松脂。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外聘教师都这么顺利。教师食堂里偶尔能听见这样的对话:某位公司高管来上课但总用公司那套碍笔滨考核学生,或者某位专家讲得太深奥学生跟不上。教务处的刘老师有次无奈地说:"这就像请米其林大厨来炒家常菜,火候掌握不容易。"
但更多时候,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教师确实给宁乡学院注入了活水。体育学院请的退役女篮运动员,现在带着校队打进了省赛;设计专业那位独立工作室创始人,指导学生做的文创产物居然真的被公司看中了。有时候我在想,大学嘛,本来就该是各种思想碰撞的地方,这些外援女教师就像突然推开窗户时涌进来的新鲜空气。
昨天路过实训楼,听见摄影棚里传来轻快的快门声。推门看见时尚杂志来的女摄影师正在指导毕业照拍摄,她边调整反光板边对学生说:"对,把学士帽抛高些——诶等等,你刚才笑起来左边酒窝特别好看!"那个平时总低着头说话的女生突然就挺直了腰杆,镜头前的笑容像雨后突然放晴的天空。
黄昏时我在林荫道遇见外语学院的外教尝颈蝉补,她骑着共享单车,车篮里装着从菜市场买的新鲜枇杷。"要不要尝尝?"她用带着英伦腔的中文招呼我,"我发现在这里教书最棒的,就是能看着学生们像这些枇杷一样,慢慢成熟变甜。"这话说得真妙,我低头看她车篮里金灿灿的果子,忽然觉得,或许所谓教育,本来就是需要不同园丁共同照料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