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品茶自带工作室,仙桃品茶私人订制工坊
最近路过城南老街,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仙桃品茶自带工作室。青瓦白墙的木门虚掩着,推门时檐角风铃叮当作响,像是把车马喧嚣都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在冲泡凤凰单丛,兰花香随着蒸汽袅袅散开。她边温杯边说:“好些客人会带着珍藏的茶叶来,有时是老爷子存的十年老普洱,有时是小姑娘淘的桂花乌龙。”旁边红木茶席上,有位客人正打开自带的白瓷罐,里面装着今年明前龙井。
当茶香遇见知音
其实现在不少人都爱存茶,可家里不是缺合适的茶具,就是找不到懂茶的人共品。上个月来的陈先生就是个例子,他抱着陶罐来说有饼八十年代的老茶,却一直不敢随便开封。我们在茶室用紫砂壶慢慢醒茶,第叁泡时陈先生突然拍腿:“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的茶缸!”
这种仙桃品茶私人订制工坊最妙的是,每款茶都能配到最合拍的茶器。岩茶配朱泥小壶,红茶选青花盖碗,玻璃杯留着看碧螺春起舞。昨天两位姑娘带来台湾高山茶,指名要用日本铁壶煮水,说这样泡出来的茶汤特别甘甜。
茶艺师小婉有回遇到位客人,带着受潮的普洱茶饼来“抢救”。她用紫砂罐先醒了两周,又调整了冲泡手法。重新喝到那杯茶时,客人眼眶都红了:“这就是我当年在昆明茶马古道尝到的味道。”
茶席上的烟火气
现在的茶空间早不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见过几个年轻人边喝茉莉花茶边改笔笔罢,也有母女俩来学茶艺当亲子活动。最热闹的是周末的茶话会,李阿姨常带着她腌的九制陈皮来配普洱,赵老师则会拿来手作茶点。
有个常客说得挺在理:“好茶不该供在博古架上,而是要融进日子里。”上周叁看见个有趣场景:穿汉服的小姑娘在插花,旁边西装革履的男士在开视频会议,两拨人共用着同一壶金骏眉,却互不打扰。
这种仙桃品茶自带工作室就像个茶味客厅。有人在这里找回老茶的味道,有人结识新茶友,还有位写小说的姑娘说,在这听着煮水声特别容易来灵感。
暮色渐沉时,茶室暖光透过窗棂洒在青石板上。刚送走带安溪铁观音来的老茶客,又迎来预约晚上品茶会的大学生。风铃再次响起,壶中水正沸,仿佛在说:茶的故事,永远泡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