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百元情感故事
那个闷热的傍晚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海阳附近那条老旧的商业街,我正蹲在路边给电动车充电,突然听见两个年轻女孩的对话。“咱俩加起来就剩一百块了。”扎马尾的姑娘晃着钱包。“够啦!”短发女孩拉着她往大排档走,“吃完麻辣烫,还能去看露天电影。”
这话让我想起表哥阿亮的故事。五年前他刚从技校毕业,在海阳附近的工业区找到份机床维修的工作,每月到手叁千八。就是在那时候,他认识了在服装店当导购的小禾。
他们的第一次约会,阿亮全身上下就揣着一百块钱。他紧张得要命,生怕钱不够用。小禾却指着海堤说:“咱们走路吧,吹吹风比坐车舒服。”他们沿着海岸线走了整整叁公里,聊各自老家的樱桃树和枇杷树。
走到渔港时,阿亮花十五块买了两个烤红薯,热乎乎的捧在手里。小禾掰开红薯,金黄的瓤儿冒着热气,她笑着说这是她吃过最甜的东西。剩下的八十五块,他们看了场早间特价电影,坐在空荡荡的影院里,分享同一杯五块钱的豆浆。
后来每个周末,这一百块钱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约定。有时去菜市场买十块钱的蛤蜊,借房东的厨房煮一锅汤;有时坐公交车到郊外的油菜花田,躺在田埂上看云。阿亮后来跟我说,那段时间他学会了看天气预报——万一下雨,就得省出十块钱买伞。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某个周末傍晚,他们照例在海边散步,遇见卖栀子花的老奶奶。阿亮掏出最后五块钱,买了一串花苞。小禾把花别在衣领上,突然很认真地说:“其实我知道你每次只带一百块。”阿亮愣在原地,脸涨得通红。
“刚开始觉得你这人挺抠门。”小禾望着海面笑,“后来发现,这一百块钱让你变出了那么多花样。要是你很有钱,我们大概只会吃饭逛街看电影,那多没意思。”她的眼睛在暮色里亮晶晶的,“这大概就是咱们的海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
去年我参加他们的婚礼,司仪问爱情是什么。小禾拿起话筒,讲了那个对于烤红薯、油菜花和栀子花的故事。她说现在两人工资涨了,反而常常怀念那时候精打细算的周末,揣着一百块,像两个孩子策划一场盛大的冒险。
婚礼上有个环节,司仪突然拿出一个相框,里面裱着那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阿亮不好意思地解释,这是当年他故意留在旧钱包里的纪念品。“后来每次吵架,看见这个就想起我们曾经多么用心地对待彼此。”
现在年轻人总说恋爱成本高,要约会要送礼要过节。但海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让我明白,真心的陪伴从来不需要标价。那些窘迫却温暖的午后,两个年轻人分享的不只是烤红薯和豆浆,更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勇气。
电动车的充电提示音响起时,我又望见那对女孩。她们正分享着同一碗冰粉,笑得前仰后合。或许很多年后,她们也会在某个月夜忽然想起,这个只剩一百块却无比富足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