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北海辩辩查找附近好友约见
北海这座滨海小城,最近总听朋友提起用蚕蚕附近的人功能约着一起喝糖水。说来也怪,明明现在各种交友软件满天飞,偏偏是这老牌社交工具在本地重新火了起来。
昨晚九点多路过老街糖水铺,恰好撞见邻桌两个年轻人举着手机相视而笑。穿条纹衫的男孩挠着头说:"真没想到通过北海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还真能遇到也喜欢深夜觅食的同好。"他对面的女孩咬着吸管笑:"我本来只想查查北海公交末班车时间,顺手点开附近动态就看见你在叁十分钟前发的糖水照片。"
藏在定位功能里的烟火气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交友方式反而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软件来得实在。滑动屏幕时能看见对方共享的实时位置,往往就隔着两叁条街。有时候聊着聊着发现都常去同一家肠粉店,或者都在海滨公园遛过狗,距离感瞬间就消失了。
上周末在银滩遇到的陈姐就是典型例子。她边拆开一次性筷子边说,现在用蚕蚕约下午茶可比相亲自在多了。"上周叁我随手发了张云吞面照片,立刻有叁个人认出是李姨家的手艺。最后约着拼桌吃饭,倒像是和老街坊聚会。"
不过这种见面方式也得讲究分寸。奶茶店老板阿明提醒说,他见过有人把见面地点定在图书馆阅览室,既安全又不会太拘谨。先通过北海辩辩查找附近好友约见,聊得投缘再约在骑楼下的咖啡馆,成了很多本地年轻人的社交新习惯。
这种模式妙就妙在,它既保留了线上交流的轻松,又延续了广西北海人爱串门的热乎劲儿。昨天在菜市场遇见两个阿姨站在鱼摊前互相扫码,听见穿花衬衫的阿姨笑着说:"昨晚看你在我家小区300米内发动态,就猜你准是邻居。"
现在连小区保安都习惯了这种交友模式。物业小黄有次帮住户找跑丢的泰迪,结果在业主群发现有人通过蚕蚕附近功能联系上隔壁栋的狗主人。当晚两只狗就在小区花园里撒欢,倒成了段邻里佳话。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理解——现在视频通话这么方便,何必多此一举?但当你真正在侨港沙滩见到几个年轻人因为都拍了同一片晚霞而相约烧烤,或是看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因发现彼此都在搜同一家书店而结伴前往,就会明白这种带着地理温度的相遇,确实藏着手机屏幕挡不住的真实。
或许明晚你打开手机时,也会想试试看附近八百米内,是不是也有人正想着去那家老字号吃田螺鸭脚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