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吉首约学生每次五百元
最近在吉首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有人在讨论一个挺让人纳闷的话题。那天路过人民路,正好碰到邻居张姨在菜市场门口跟人聊天,嗓门不大但字字清晰:“你说现在这些孩子,动不动就是吉首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这世道真是看不懂了。”
我停下电动车,假装在整理后备箱。旁边卖豆腐的李大爷把毛巾往肩上一搭,皱着眉头接话:“可不是嘛,我家那孙子前两天回来要钱,说是同学都这么玩。现在这些孩子啊...”他没把话说完,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偶然听到的对话
上周叁下午,我在世纪广场等朋友。旁边奶茶店坐着几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说话声音时高时低。“隔壁班那个小王,听说他最近在搞吉首约学生每次五百元的事”,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吸了口珍珠奶茶,“他妈昨天还找到学校来了。”
穿红色球衣的男生把手机往桌上一放:“现在好多人都这么玩,反正来钱快。但是我爸说了,要是发现我也参与这种事,非得打断我的腿不可。”他们说话时不时东张西望,像是怕被别人听见。
我低头刷着手机,心里却咯噔一下。这些孩子说的“玩”,到底是什么玩法?怎么会牵扯到这么多钱?
老同学的担忧
晚上和当老师的老同学吃饭,说起这事。她放下筷子,表情挺严肃:“我们学校也发现过几例。有些初中生觉得这样来钱容易,根本没想过后果。”她顿了顿,压低声音,“最麻烦的是,这些孩子互相介绍,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那学校怎么处理?”我问。她摇摇头:“难办。有些家长觉得丢人,不愿意声张。而且这些孩子精明得很,不在学校内交易,都约在校外那几个固定地点。”
她提到有个男生,才初二,靠着介绍同学参与这种活动,一个月竟然能拿到上千块。后来被班主任发现,通知家长,那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他们自愿的,我又没逼他们。”
听着这些,我突然想起刚才在广场听见的对话。看来这事比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一个母亲的哭诉
昨天去社区办事,正好碰见一位阿姨在跟工作人员诉苦。她眼圈通红,说话带着哭腔:“我家那孩子,以前挺乖的,最近非要买什么限量版球鞋,我们不同意,他就...”她哽咽得说不下去。
工作人员给她倒了杯水,等她情绪平复些才继续说:“后来我们在他手机里发现了很多转账记录,都是吉首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这样的内容。问他钱哪来的,他死活不肯说。”
“最后是班主任打电话来,我们才知道他在做这种事。”这位母亲用手帕擦着眼睛,“他爸气得要打他,他却说同学都这样,凭什么他不能...”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些孩子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种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街边叁叁两两穿着校服的学生,突然很想找他们聊聊。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毕竟我们这些大人,可能真的不太懂他们现在的想法了。
路过学校门口的便利店,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周末去哪玩。其中一个说:“要不老地方?还是吉首约学生每次五百元那个价。”另一个犹豫了一下:“最近查得严,要不换个地方?”
我加快脚步离开,心里沉甸甸的。这事显然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可是该怎么帮这些孩子呢?光靠批评和禁止,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家后,我站在阳台上发呆。楼下篮球场上,几个少年在打球,笑声传得很远。他们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那么朝气蓬勃,可谁又能想到,其中可能就有人正陷入那种危险的交易中。
也许该找个时间,跟社区建议组织些青少年活动?或者跟学校联系,看看能不能开展些理财教育?我琢磨着,总得有人做点什么,毕竟这些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