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天门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
每次走出天门火车站,除了眼前宽敞的马路,很多人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车站侧后方——那里交错着几条窄窄的小巷。不少刚下车的旅客会一边张望,一边嘀咕:这天门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啊?
说真的,我第一次到天门时也这么好奇过。拖着行李箱在出站口愣了半天,看着人流往不同方向散开,最后决定跟着几个本地模样的大叔往车站后面走。穿过一小片树荫,转过弯,眼前豁然开朗:青石板路歪歪斜斜地向前延伸,两旁是有些年头的两层小楼,晾衣绳横跨巷子,挂着的衬衫在微风里轻轻晃动。
巷子里的烟火气
往里走不到二十米,空气里就开始飘着各种味道——刚出锅的烧饼香,旁边五金店淡淡的铁锈味,还有不知哪家窗台上茉莉花的清香。卖豆浆的大婶系着褪色的围裙,正给顾客装油条;理发店老师傅坐在门口抽烟,看着对面杂货店的老板娘逗孙子。
我蹲在巷口修鞋摊旁边系鞋带,顺便问老师傅:“这条巷子有名字吗?”老师傅头也不抬:“就叫后街呗,大家都这么叫。”他手里的锥子熟练地穿过鞋底,“车站建起来之前这儿就有巷子了,那时候可比现在宽多了。”
后来和卖豆浆的大婶聊天,她一边擦桌子一边说:“什么正式名字不名字的,我们这儿老住户都管这儿叫‘车站后街’。你问年轻人天门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他们可能还得想半天呢。”
确实,在这几条巷子里转悠,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同一段路,卖水果的大哥会告诉你这是“车站北巷”,开旅馆的阿姨却坚持叫它“老站胡同”。这种混乱中反倒有种特别的亲切感,仿佛每条巷子都不止一个名字,就像每个人都不止一面性格。
巷名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巷子深处的旧书店避雨,和老板聊起来。他从柜台底下摸出本发黄的地图册,指着一处说:“你看,九十年代这儿标的是‘站前横巷’,现在都没人这么叫了。”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门口的塑料桶里,发出叮咚声。
“其实啊,”老板推推老花镜,“巷子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年它见证了多少故事。早上五点半第一批早餐摊亮灯,晚上十一点最后一波打麻将的散场,这些才是巷子真正的名字。”
这话让我想起刚才路过巷口时,两个中学生站在墙边指指点点。凑近看才发现墙上留着几道深深浅浅的身高刻痕,从下往上用粉笔标注着年份。最高的那道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2018年,考上高中!”这大概也是巷子另一个名字吧。
现在每次朋友问起天门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我都会说:“去看看吧,每条巷子都在等着告诉你它的故事。”或许有一天,这些巷子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名称,但老住户们还是会固执地用自己习惯的称呼——毕竟生活从来不喜欢被标准化。
傍晚时分,我又路过那里。夕阳把巷子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惊起了谁家窗台上的麻雀。卖豆浆的大婶正在收摊,看见我笑了笑:“明天还来喝豆浆吗?”我点点头,突然觉得巷子叫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