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昆山站旁胡同200元一回
那天路过昆山火车站,偶然瞥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上贴着几张褪色的广告,有个穿着工装的大叔蹲在巷口抽烟,看见我在张望,便朝旁边努了努嘴:"两百块,要试试不?"
我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巷子深处有间老旧的理发店。红色转灯慢悠悠地转着,玻璃门上贴着手写价目表——"理发200元"。这价格在火车站周边确实算贵的,隔壁那条街上最贵的理发店也才收八十。
巷子里的秘密
推门进去时,挂在门框上的铜铃铛叮当作响。老师傅正在给客人修面,手里的剃刀在磨刀布上来回蹭了两下。"稍坐,马上好。"他说话带着苏北口音,手上的活计却没停。等待时我注意到墙角堆着些老式理发工具,烧热水的铜壶还冒着白气。
轮到我的时候,老师傅把椅子调低,铺上温热的白毛巾。"我们这儿啊,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手艺。"他边说边往刷子上抹肥皂沫,"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都去学那种花里胡哨的发型设计。"
温热的面霜敷在脸上时,我忽然明白这昆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的服务,买的不仅是理发修面,更是种快要消失的体验。老师傅的手指很有力,按压穴位的力道恰到好处。他记得每个老主顾喜欢的刀片角度,记得王师傅要留鬓角,李老师讨厌发胶的味道。
后来我又去了昆山站旁胡同200元一回的那家店。虽然价格相同,但氛围完全不同。这里更安静些,老师傅已经七十叁岁,店是他儿子在打理。"我爸舍不得关店,"年轻的店主给我倒茶,"他说总有老邻居找过来。"
老爷爷坐在窗边晒太阳,偶尔会提醒儿子"后颈那儿再修修"。阳光照进这间开了四十年的理发店,墙上的老照片已经泛黄。有个专程从上海过来的客人说,他父亲生前总念叨要来这儿理发。
现在街对面开了家时尚理发店,霓虹灯招牌亮到半夜。但这两家老店依旧亮着昏黄的灯,像是车站旁的两盏灯笼。或许某天它们真的会消失,但至少现在,还有人愿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走出巷子时,火车站的广播正在报站。我摸了摸光滑的下巴,忽然觉得这两百块花得挺值。有些东西注定要被时代淘汰,但在它们彻底消失前,能亲身经历一次,也算是种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