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鸡西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区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还是我刚来鸡西大学报到的时候。记得那天拖着行李箱,问学长附近有没有实惠的餐馆,他随口就说:“去炮楼那边啊,啥吃的都有。”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瞬间闪过抗日战争片里那些高高的碉堡。
后来才知道,原来学生们说的“炮楼”,就是指学校后门外那几栋特别显眼的筒子楼。这些楼外表看起来确实有点特别,方方正正的,楼层不高但显得很敦实,外墙的涂料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斑驳了。说句实在话,乍一看还真有点像战争年代留下来的那些建筑,不过这纯粹是大家开玩笑的说法。
“炮楼”这个名字的由来
对于为什么叫“炮楼”,我问过不少本地同学。有人说是因为这些楼的窗户排列得很密,远远看去像炮楼的射击孔;也有人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那时候建筑风格就这样,没想到现在成了地标。最有意思的说法是,以前有男生在楼上用玩具水枪恶作剧,久而久之就得名了。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没人能说出确切的来历。
说来也怪,虽然这个外号听起来不太雅观,但同学们都叫习惯了。你要是说“去商业区”,反而没人知道在哪儿,但要说“去炮楼”,大家马上心领神会。这种称呼带着点学生之间特有的调侃和亲切,就像给好朋友起外号一样,没有恶意,反而显得亲近。
炮楼区的日常景象
白天的炮楼区特别热闹。楼底下全是各种小店,麻辣烫、复印店、奶茶铺、网吧,应有尽有。每到中午下课,这条小街就挤满了学生。卖煎饼果子的大叔手法熟练,一边摊饼一边和熟客聊天;奶茶店的小妹记得常客的口味,人还没到跟前就已经开始调配。
我最喜欢傍晚时分的炮楼区。夕阳把那些斑驳的墙面染成金色,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路边摊吃烧烤,空气里飘着孜然和辣椒面的香味。这个时候最能感受到大学生活的那种氛围,轻松、自在,又带着点青春的躁动。路边常能看到弹吉他的学生,周围围着一圈人跟着哼唱,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怀念。
晚上九点过后,炮楼区又是另一番景象。自习室关门后,学生们陆续回来,很多小店反而迎来第二波生意。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亮着温暖的灯光,成为深夜复习者的救命稻草。偶尔能看见几个男生坐在台阶上聊天,或是情侣在路灯下依依不舍地道别。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却是大学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市井生活中的大学记忆
炮楼区虽然不在校园里面,却承载着太多大学生的记忆。那家开了十多年的老书店,老板总能精准推荐需要的教材;理发店的小哥手艺一般,但收费便宜,成为不少男生的首选;复印店的阿姨人特别好,经常给学生抹零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和地方,构成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大四那年,我们经常在炮楼区的一家小餐馆聚餐。店面不大,只有六张桌子,老板娘做的锅包肉特别地道。每次去她都记得我们爱点的菜,还会送一碟自家泡的小菜。毕业前最后一顿饭也是在那里吃的,老板娘听说我们要走了,悄悄多加了两个菜。现在想起来,炮楼区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便宜的商品和美食,更多的是这种人情味。
其实想想,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的地方。它们可能不像正规商业区那么光鲜亮丽,却最能体现当地的生活气息。对学生们来说,这里是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校园与现实的过渡地带。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讨价还价,懂得了人情世故,也结交了一帮可以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
如今偶尔回鸡西,我还是会特意去炮楼区转转。虽然很多店铺已经换了招牌,但那几栋标志性的建筑还在,依然有那么多的学生在街上穿梭。空气中还是那股熟悉的、混合着各种小吃味道的气息。站在街口,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揣着几十块钱,在各个摊位前犹豫要吃什么的大一新生。这个地方,终究是成了记忆里无法抹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