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95场汇总,连云港95场信息总览
最近不少朋友在聊连云港那边的事情,特别是听到“95场”这个说法,感觉大家既好奇又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其实这个数字指的就是当地从2019年开始推进的95个重点建设项目,覆盖了港口升级、产业园区、城市基建好几个方面。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个话头,聊聊这些项目到底给连云港带来了什么变化。
港口升级不只是多几个泊位
说到连云港,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港口。这95个项目里,港口智能化改造占了大头。去年夏天我去墟沟港区看过,原来需要人工核对单据的闸口,现在车牌识别直接抬杆。工人站在岸桥操作室里,像玩抓娃娃机一样遥控吊具,集装箱稳稳当落在卡车上。旁边老码头工人都感慨:“早年扛包晒脱皮,现在空调房里按按钮就行。”西防波堤二期建成后,30万吨级航道彻底打通,巴西铁矿砂船靠泊时间缩短了六小时——这省下来的可是真金白银。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冷链物流中心。上个月在海关监管区,看见整柜的南美车厘子正在抽检。负责人指着恒温库房说:“以前货主要从青岛上海绕,现在直达我们这儿,每箱成本能省二十块。”港口后方新修的疏港高速,直接连上骋30高速,半夜还能看见冷链车排着队往中西部发车。这种变化普通人可能不注意,但水果店里的进口水果确实比往年便宜了。
产业园区里的化学反应
沿着228国道往徐圩新区开,沿途能看到不少新建的厂区。盛虹炼化那边银白色的管道纵横交错,听说配套的公共管廊就花了十几亿。当地司机说起这个很实在:“前年这段路跑半天碰不到叁辆车,现在早晚高峰居然会堵车。”虽然调侃堵车,但他嘴角是带着笑的——他家刚把闲置多年的老房子租给了来建职工宿舍的开发商。
生物医药板块更有意思。开发区招商局的小王带我参观时,指着两栋相邻的研发楼说:“左边公司做医疗耗材,右边公司做制药设备,现在他们共享检测平台,废料都成了隔壁厂的原料。”这种抱团发展确实聪明,就像家里做饭缺根葱,直接找邻居要就行。最近听说有个硅材料公司要把研发中心从苏州搬过来,看中的就是这里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生活圈在悄悄改变
其实老百姓最能感受到的,还是菜市场和老街巷的变化。海州区政府后面的民主路老街,去年完成改造后成了网红打卡地。青石板路下面埋了新的污水管网,原来横七竖八的电线都入了地。70多岁的周奶奶在街口开了叁十年杂货店,她边整理货架边说:“墙面刷新那会儿嫌吵,现在游客举着手机拍我家雕花门窗,连带着麦芽糖都多卖不少。”
滨海大道西延段通车那天,我特意开车去体验。原来从连云区政府到在海一方公园要绕二十分钟,现在沿着海岸线开只要八分钟。周末能看到很多市民骑着共享单车来新修的滨海步道,黄昏时分散步的人能把整个观景台站满。这种变化不太起眼,但确实让日子舒心了不少。
当然项目推进也有让人操心的时候。有个湿地修复工程因为候鸟保护方案调整,工期比原计划晚了半年。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老李说得实在:“慢点没关系,得对得起这片滩涂上迁徙的鸟。”现在那块地方成了观鸟爱好者的新据点,反而带动了生态旅游。
站在连云港老街的钟楼上往东西两侧看,能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舒展筋骨。这些项目的意义可能不在于多了多少产值,而是让港口货轮等潮水的时间变短了,让开发区上班的年轻人通勤方便了,让老街坊的屋顶不再漏雨。就像海边吹来的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桅杆上的帆确实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