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附近的人600两小时
那天在老茶馆听隔壁桌聊天,说现在找人帮忙干活真难。穿汗衫的大叔嘬着叶子烟叹气:“上次找个临时搬运,开口就要六百块,才干俩钟头。”
旁边摇蒲扇的大爷突然笑出声:“你这算啥?我闺女前天在阆中古城找摄影师,跟拍两小时正好六百。人家这钱花得,照片拍得跟画似的。”茶碗里升起的白雾裹着这段话,轻飘飘落进我耳朵里。
时间的价码
你说这六百两个小时的价码,在阆中这地方算什么水平?我琢磨着,得看买的是什么。要是买力气活,确实觉得肉疼;可要是买手艺、买经验、买片刻的消遣,好像又另当别论了。
古城墙根下遇见个绣娘,她手里的羌绣荷包要绣整整叁天。我蹲在摊前算账:“您这一天工钱还不到两百呢。”她穿针的手没停,线头在光里打了个转:“客人带走的是我这六十年的手艺,还有这叁天的光阴。”
这话让我愣在青石板上。想起刚才茶馆里那番议论,突然就通了——我们计较的哪里是钱,是时间换来了什么。就像那位阆中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的摄影师,他卖的不是按快门的次数,是能把古城的飞檐翘角、青瓦粉墙,连同游客眼里的光一同收进镜头的本事。
嘉陵江的风吹过张飞庙的檐角,带着水汽拂面。我靠在石栏上想,这附近的人600两小时的服务,或许真不贵。人家准备那些镜头就得花好几万,摸熟古城每个角落走了不下百趟。你看他那相机包里,还装着不同时辰的光线记录本呢。
转个弯撞见个有趣景象:写生的美院学生跟前围着五六个人。他画一幅水彩正好两小时,有人出价六百要买。学生却摇头:“这画我得留着当教材。”围观的大妈直跺脚:“你这孩子,钱都不赚!”
所以说啊,时间标价相同,价值却在天差地别。在阆中这地方,六百块钱能买两小时劳务,也能买两小时创作,更能买走别人多年修炼的功夫。关键看你需要什么,又愿意为什么买单。
暮色染红中天楼时,我又路过那家茶馆。听见最初抱怨的大叔正打电话:“就按你说的价,明天早上来两小时。”挂了电话对我苦笑:“想通了,好手艺值得好价钱。”
华灯初上的古城街巷,随处可见举着相机的人。我不知道他们谁收六百,谁收六十,但清楚每段光阴都有它该有的价码。就像此刻掠过瓦当的晚风,吹了千年,依旧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