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做服务的小巷子,江阴小巷服务场所
巷子口的老陈正蹲在自家杂货店门口剥毛豆,听见脚步声抬头打了个招呼:“这么早啊,找人有事?”
这条藏在江阴老城区的小巷不过百来米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我搬来刚满叁个月,每天穿过这条巷子去买菜,渐渐认得了几张面孔。
巷子里的日常
清晨六点半,裁缝铺的卷帘门哗啦啦升起,李阿姨把两台旧缝纫机搬到门口。对面修鞋的老张正在给鞋架上油,头也不抬地说了句:“今天天气不错。”巷子就这样醒来了。
要说江阴做服务的小巷子有什么特别,大概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店都开了十几二十年。老陈的杂货店还保留着用算盘记账的习惯;理发店的老师傅至今不肯改菜单,墙上还是写着“剪发五元”。
前两天我的外套拉链坏了,拿到裁缝铺。李阿姨戴上老花镜,在抽屉里翻了半天,找出个差不多的拉链头。“这种老式的不太好找咯,”她边缝边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新的,坏了就扔。”她缝得很仔细,针脚密密的,最后只收了两块钱。
人情味儿比什么都重要
巷子中间有家修锁配钥匙的小摊,王师傅在这坐了二十多年。他说以前这条巷子更热闹,光小吃店就有七八家。“现在嘛,大家都点外卖了。”他慢悠悠地磨着钥匙,“不过我们这些老店还在,街坊邻居还需要。”
确实,江阴小巷服务场所最珍贵的就是这份人情。上个月楼上漏水,我急得团团转,是老陈帮忙联系了水电工。修鞋的老张看我鞋跟磨偏了,会提醒一句“走路注意点姿势”。这些细小的关照,让冰冷的城市有了温度。
中午时分,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几个老人坐在杂货店门口下棋,收音机里放着锡剧。我忽然明白,这些看似落后的服务,守护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生活节奏。
现代社会什么都讲究快,快递要当日达,吃饭要十分钟搞定。可在这条巷子里,老师傅修一把伞愿意花半小时,裁缝改件衣服要试穿两次。他们不着急,因为知道有些东西急不来。
傍晚再经过巷子,老陈正在收摊。“明天见啊。”他照例说着这句说了几十年的话。我回头望去,夕阳把整条巷子染成金色,那些斑驳的店招在光影里格外温暖。
或许再过些年,这样的巷子会越来越少。但至少在今天,它依然安静地守在城市的角落,用最朴实的方式,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