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什么渠道能约到学生,老河口怎样联系学生
最近有位外地朋友突然问我,说他想了解老河口青年学生的现状,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能接触到这个群体。这个问题倒是让我想起,其实不少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既想了解年轻人,又担心方法不当显得冒昧。
老河口这座小城生活节奏不算快,年轻人主要集中在几所中学和职校。要说接触学生,首先蹦进脑子里的大概就是学校周边了。比如放学时分校门口那条街,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边走边聊。不过主动搭话肯定不合适,倒是在旁边文具店、书店转转,偶尔能听到他们讨论的流行话题。
线上渠道或许更自然
现在年轻人大多活跃在网络上,老河口本地的几个线上平台反而成了更自然的窗口。本地贴吧偶尔会有学生讨论游戏攻略或者校园活动,蚕蚕群里有时也能找到以校友会名义组建的群组。不过要进这些群得经过验证,最好说明来意,比如说是往届校友想了解母校近况。
我认识一位做社会调研的老师,他有个挺巧妙的做法——通过志愿者活动接触学生。老河口团委不定期会组织公益服务,像是社区敬老、河道清洁这类,参加的中学生还不少。这种场合下交流就比较自然,大家一起干活顺便聊聊天,能听到不少真实的看法。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是体育场馆。周末的篮球场经常有学生组队打球,要是恰好你也喜欢运动,借个球加入打半场,比生硬地找人搭话自在多了。上次就在滨江公园的球场碰到几个高二男生,聊起他们正在准备的校园音乐节,那股兴奋劲儿特别感染人。
尊重是前提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有几点确实要注意。首先是目的要单纯,现在学生防范意识都很强,如果感觉你另有所图,马上就会警惕起来。其次最好选择公开场合,避免单独见面引起误会。最重要的是把对方放在平等位置,别用居高临下的口气问话。
其实年轻人挺愿意分享想法的,只要让他们感觉被真诚对待。上次在图书馆遇到个正在备考的高叁学生,我只是随口问了句复习得怎么样,他就滔滔不绝地说起选专业的纠结。后来他还主动加了我微信,说需要过来人的建议。
可能很多人没想到,老河口文化馆的免费讲座也是个不错的契机。上个月有场对于本地民俗的分享会,现场来了不少中学生,讲座结束后大家围着老艺人问东问西,那个热乎劲儿比线上交流生动多了。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春节前的写春联活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当时有个小姑娘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她说是在学校社团学的,还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她们书法小组每周的活动安排。你看,只要找到共同兴趣,沟通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老河口想联系学生群体,关键不在于非要找到什么特殊渠道,而是带着真诚和尊重,在合适的场合用自然的方式交流。毕竟每个成年人都曾经年轻过,将心比心,用他们舒服的方式沟通,往往能打开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