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现在别人怎么约到大学生,延安大学生社交邀约现状
这两天跟朋友聊起大学生活,他突然问我:现在在延安,社会上的人想跟大学生约个饭、参加个活动,是不是挺难的?
这话倒是把我问住了。仔细想想,延安这座有着特殊历史底蕴的城市,大学校园的氛围确实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学生们平时除了上课,更多的是在校园内部活动。宝塔山下的晨读,延河边的散步,图书馆里的自习,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轨迹。
校园内外的那道“门”
说实话,现在想和延安的大学生建立起正常的社交联系,真不是随便发个消息就能成的事。一方面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校外人员进校园都要登记;另一方面学生们自己也挺谨慎的,不太会轻易接受陌生人的邀约。我记得上次去大学城那边,看到公告栏上贴满了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的海报,但面向校外的活动确实不多。
不过话说回来,事情也没那么绝对。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很多时候是通过熟人介绍。比如你在延安认识一位老师,或者有朋友在读,通过这层关系参加一些校园活动,慢慢地就能认识一些学生朋友。
现在在延安约大学生见面,最自然的方式可能就是参加一些公开的校园活动了。比如周末的英语角、读书会,或者一些讲座后的交流环节。这些场合大家都有共同话题,聊起来不会太尴尬。而且现在不少院系会举办开放日活动,这也是个好机会。
线上到线下的距离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直接在社交平台上联系不就行了?这话对也不对。确实,你能在学校的论坛或者一些本地社群里看到学生们活跃的身影,但要是直接发私信约见面,多半会被当成骗子。毕竟现在电信诈骗这么多,大学生们的警惕性都提高了。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小伙倒是摸索出了门道。他在新城那边开了家文创工作室,经常在公众号上发布实习和兼职信息。慢慢地,有些对文创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联系他,一来二去就熟了。现在他的工作室成了一个小据点,时不时会有学生过来交流想法。
其实吧,现在延安的大学生也不是不愿意接触社会,只是他们更看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你组织的活动能让他们学到东西,或者和他们的专业相关,那他们的参与度就会高很多。比如说,你搞个历史文物的沙龙,师大的学生可能就来兴趣了;办个创新创业的分享会,延大的学生说不定就想来听听。
前两天路过杨家岭,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和老乡学习剪纸。聊了下才知道是延安大学的学生,在做一个民间工艺的调研项目。带队的张老师说,学生们很愿意走出校园,但需要有合适的契机和正式的平台。
说到平台,现在延安各个高校都有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面会发布活动信息。关注这些平台,比漫无目的地在校门口转悠要强得多。另外,市里的一些文化场所,比如大剧院、美术馆,也经常和高校合作举办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接触机会。
说到底,在延安想和大学生建立联系,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尊重。别总想着“约”这个字,而是要以共同兴趣为纽带,以平等交流为基础。毕竟,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既保持着革命老区的淳朴特质,也有着新时代的独立思考。
或许下次有人问起怎么约延安的大学生,我会建议他先去听听学校里的公开课,或者在延河边的步道上散散步。在这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本该更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