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二维码约茶飞虫,鄂市扫码品茗邀约
最近和朋友聊起鄂尔多斯,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现在不少茶友见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打电话反复确认位置,而是直接发个二维码。扫开一看,茶室位置、推荐茶单、实时座位情况一清二楚,连茶师的特长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记得上回去康巴什新区赴约,朋友发来的定位带着茶壶小图标,在手机地图上特别显眼。跟着导航走到一栋白色建筑前,门檐下悬着竹帘,还没进门就闻到隐约茶香。推开木门,前台姑娘笑着指指墙上的二维码:“扫描就能看到今天新到的武夷山岩茶。”
当老传统遇见新方式
说来也巧,那天在茶室遇见位满头银发的老师傅。他掏出手机熟练地扫码点单,我要了杯金骏眉,他点的却是当地特色的砖茶。“这二维码约茶确实方便,”老师傅抿了口茶,“我们年轻时约茶得提前半天出门,现在年轻人手机上点几下就成。”
他翻开手机相册给我看上周的茶会照片,十几位茶友围坐在长桌旁,桌角贴着专属预约码。“都是扫码进来的,谁有空谁来,不用挨个通知。”照片里茶气袅袅,人们叁叁两两低声交谈,有个姑娘正在泡茶,手腕悬得极稳。
在鄂尔多斯这样地方,茶文化悄悄变了模样。现在连菜市场旁边的老茶馆都把纸质菜单换成了扫码点单,老板在柜台后边擦拭茶具边说:“开始还担心老客人们不习惯,结果大家反而觉得新鲜。”他指着墙上新装的无线打印机,“订单直接传到后厨,省得来回跑了。”
前两天又收到茶友的鄂尔多斯二维码约茶飞虫邀请,这次是在一家新开的茶书院。推开院门就听见流水声,院角真的放着水缸,几片睡莲叶子漂在水面。店主是位戴眼镜的年轻人,他说特意把院子改造成了传统样式,但预约系统用的都是最新的。
坐在院里的柿子树下,我突然想起老师傅说过的话。他说现在连牧区的茶摊都能扫码了,有次他在达拉特旗附近,手机忽然收到茶摊推送,说刚好煮好了奶茶。那天他骑着摩托车赶去,果然喝到了最地道的咸奶茶,还认识了两位从呼伦贝尔来的茶友。
这些变化让人忍不住琢磨,或许好的传统从来不需要固守形式。就像蒙古族谚语说的,泉水要流动才是活的。当新的约茶方式遇上古老的茶道,反倒让更多人愿意坐下来,安安稳稳喝杯茶了。
临走时茶书院老板送我到门口,院墙外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他笑着说现在经常有客人扫码预约后,特意从东胜区开车过来。“有人说是来喝茶,其实是想在院子里坐坐。”回头望去,夕阳正好落在柿子树梢,几位新来的客人正在扫码核对预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