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做大活的地方,抚远创业发展新热土
抚远这地方,以前在不少人眼里可能就是地图右上角的一个小圆点。可现在不一样了,街上碰见老熟人,聊起来都说这儿成了做大活的地方。什么叫“做大活”?说白了就是干大事、创大业,能把想法落地,把生意做大的那种。
要说变化,得从江边那片新码头说起。去年秋天再去,差点没认出来——吊机林立,货车穿梭,以前那个安静得能听见江水拍岸声的老码头,现在整天轰隆轰隆的,热闹得很。老张在码头边上开了家货运代理,才两年光景,从夫妻店发展到十几个员工。“没想到啊,”他泡着茶说,“这边生意能做起来,关键是路子通了。”他说的路子,既是水路陆路,也是发展的思路。
机会还真不少
在抚远转悠几天,你会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开餐馆的王姐,原本只做本地菜,后来根据往来客商的口味,增加了川菜和粤菜,生意翻了一番。她笑着说:“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咱们的菜单也得跟上,这叫与时俱进。”她隔壁的宾馆重新装修了客房,加了网络会议设备,专门接待来考察的商务客人。
这种变化挺耐人寻味的。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地的老百姓是最先感受到这种发展势头的。农贸市场的刘师傅,做了十几年山货生意,现在他的木耳、蘑菇通过网络卖到了南方城市。“以前发愁卖不掉,现在发愁不够卖,”他擦了擦汗,“得想办法扩大货源了。”
抚远创业发展新热土这个说法,还真不是空话。最近认识的几个年轻人让我特别感慨。小李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工作了几年,去年回来开了家跨境电商公司,专门把本地优质农产物卖到俄罗斯和日韩。“在家门口就能做国际贸易,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订单数据,“关键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位置确实重要。抚远地处中俄边境,又有天然深水港,这种地理优势正在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不过光有位置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人的想法变了。现在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的不再只是家长里短,更多是生意经、市场信息,谁又发现了新商机,谁又琢磨出了新路子。
当然,创业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加工厂的老赵深有体会:“刚开始那会儿,确实难,资金、人才、市场,样样都是坎儿。”但他挺过来了,现在厂里生产的特色食品已经进入了省城的超市。“看准了方向,坚持下去,慢慢就趟出路来了。”
走在抚远的街道上,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活力。不是那种浮躁的热闹,而是扎实向上的劲头。新开的店铺一家接一家,装修的叮当声此起彼伏,听起来像是这座城市正在生长的声音。傍晚时分,江风吹来,带着水汽和远方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象,明天这里又会有什么新的故事开始。
这些年,抚远确实在变。路更宽了,楼更高了,但更明显的是人们精气神的变化。眼睛里有了光,说话有了底气,谈起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这种变化比任何硬件设施的改变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夜色中的抚远灯火通明,江面上货轮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这座边境小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发展的故事,每个人都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里又将开始新的一天,充满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