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那里有站小巷,凌海那条有站的小巷
那条小巷就在凌海老城区的南边,街口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理发店,红白蓝叁色灯筒慢悠悠地转着。你说怪不怪,明明导航上标注的是"建民路叁巷",可街坊邻居都管它叫"站小巷"。
我第一次听见这名字也纳闷,巷子就是让人走的,怎么偏叫"站小巷"呢?住在巷尾的陈伯坐在马扎上摇着蒲扇说:"早些年巷口有个公交站,后来线路改了,站牌撤了,可这名字倒留下来了。"他说着指了指青石板路上几处凹陷,"瞧见没?以前等车的人多,日子久了,连石头都踩出脚印来了。"
巷子里的烟火气
站小巷不长,从头到尾也就百来米,却装得下整个凌海的市井生活。清晨五点半,王阿姨的豆浆铺先亮起灯,豆香味混着蒸笼的热气飘满整条巷子。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总要在这儿停一停,买两个肉包子,捎杯豆浆。七点钟,修鞋的老周准时出摊,小马扎往墙根一摆,收音机里放着评书,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能响到日头西斜。
我最爱傍晚时分的站小巷。放学的小孩追着皮球跑,自行车铃叮铃铃响个不停。李家窗户飘出炝锅的香味,张家阳台晾着刚洗的衬衫。要是赶上下雨天,青石板路湿漉漉地反着光,屋檐水滴答滴答,整条巷子忽然就安静下来,只剩脚步声在巷子里回响。
住在叁楼的赵姐常说:"别看凌海现在高楼越来越多,可要说最接地气的地方,还得是站小巷。"她家窗台上摆满了月季花,春天开花时,半条巷子都能闻到香味。
站着的巷子,站着的人
说来也巧,这巷子里的人都有股子"站直了"的劲儿。开理发店的刘师傅,当年下岗后拜师学艺,如今带着两个徒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说:"人呐,在哪站着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得稳。"巷子中段修自行车的张大哥,每天收摊前都要把工具擦得锃亮,他常念叨:"手艺人有手艺人的站相。"
去年冬天巷子改造,施工队要把老青石板换成水泥砖,住了四十多年的老街坊们不乐意了。大家聚在巷口的槐树下商量,最后联名写了封信,到底把青石板保住了。现在走在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上,还能想起那天晚上,十几户人家站在路灯下,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场景。
也许这就是站小巷的另一种含义——不只是曾经有个车站,更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始终保持着那份不卑不亢的站立姿态。
前两天又经过那里,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相机在拍照。他们说是在做城市记忆的专题,特意来找这条有名的"站小巷"。我站在巷口看了很久,夕阳把巷子的影子拉得老长,那棵老槐树还在风里轻轻摇晃着枝叶。忽然觉得,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就像凌海这座城市的一个注脚,默默记录着来来往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