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毕节茶室品饮感受记录
初访毕节茶工作室
推开木质移门时,风铃轻轻响动。这家藏在老巷深处的毕节品茶工作室比想象中更安静,空气中浮动着类似青苔混着蜜糖的香气。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在烫洗白瓷盖碗,热水冲入的瞬间,茶香像被唤醒的山岚突然活了过来。
“这是今年清明前收的乌蒙毛尖。”她推过茶海时,我看见茶叶在玻璃壶中舒展开来,竟真是站着的小芽。茶汤入口的瞬间,我忽然理解什么叫“茶汤是有形状的”——那股鲜爽仿佛能在舌尖垒出乌蒙山的轮廓。
茶室里的小风景
第二泡换了手作紫砂壶。茶艺师注水时壶嘴轻点,这个动作让茶水接触空气时发出细微的滋滋声。她说这是“凤凰叁点头”,为了把茶香充分激发出来。果然,这泡的滋味更醇厚了,喉间回甘像山泉漫过青石板。
隔壁桌有位老人家在喝雷公山红茶,他端茶杯的样子像捧着什么珍宝。见我好奇,他笑着举杯示意:“我这壶泡了十二道还有味道。”茶艺师悄悄说,这位老先生每周都来,总坐在窗边那个位置。
窗台陶罐里插着几枝新鲜竹叶,阳光透过格栅在茶席投下斑驳。我注意到茶盘边角放着半卷《茶经》,书页停在水之章,旁边还有铅笔写的批注。这种不经意的生活痕迹,比刻意营造的雅致更让人放松。
意外收获的夜晚
本来打算日落前离开,却听说晚上有少数民族茶会。夜幕降临时,茶室点亮纸灯笼,来了几位穿苗家服饰的姑娘。她们带来种叫“苦茶”的茶砖,用瓦罐煨着喝,入口极苦,但叁秒后喉头涌出的甘甜让人惊喜。
穿绣花裙的姑娘说,这是她们山里解暑的喝法,以前赶集的人都会在路边讨一碗。火光映着她的银饰,茶汤在陶碗里晃出粼粼的光。我突然觉得,此刻喝的不只是茶,是黔西北山野的风味。
临走前买了二两手工绿茶,茶艺师用桑皮纸包得方方正正。她说这是附近茶农按古法炒的,每年只得二十斤。握着温热的茶包,忽然想起《茶经》里那句“茶性俭,不宜广”,能遇到对口味的茶,大概也算种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