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相近的称谓是学生聚集区
那个被叫做炮楼的地方
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刚入学那会儿。学长帮忙搬着行李,随口指着远处几栋密集的楼房说:“瞧见没?那片就是传说中的‘炮楼’,很多同学都住那儿。”我顺着方向望去,灰白色的建筑群紧挨着,窗户密密麻麻,确实有点像抗战电影里的碉堡。这个称呼带着点戏谑,又很形象,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扎根了。
后来才知道,那里正式的名字应该叫“学生聚集区”。比起“炮楼”,这个称呼官方多了,也准确——那一片确实是学生们租房、生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还是更习惯叫它“炮楼”。也许是因为更顺口,也许是因为,这个有点奇怪的称呼里,藏着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默契。
真正走进这片学生聚集区,是在开学一个月后。狭窄的街道两旁,小吃店、复印店、奶茶店一间挨着一间,空气里混着油炸食物的香气和打印机的墨粉味。下课时间,街上瞬间涌满穿各色卫衣的年轻人,喧闹声能把屋顶掀翻。兰州拉面馆的老板已经能叫出我的口味,“宽面,多辣,对吧?”水果摊的阿姨总会抹掉零头,叮嘱句“多吃水果,别总熬夜”。
住久了就发现,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地方,其实是我们在异乡的第一个家。记得有次感冒发烧,室友不在,是楼下药店的小哥听出我声音不对,主动送药上门。对面寝室的东北姑娘,每周回家都会带来自家做的酱牛肉,挨个宿舍分发。那些在图书馆熬到深夜的日子,回到这片学生聚集区,看见窗口亮着的灯,心里就踏实了——知道这栋楼里,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在奋斗的人。
当然,这里的生活并非总是温馨。隔音不好的墙壁,能听见隔壁背单词的声音;晚上想早睡,楼下烧烤摊的喧哗却持续到半夜;梅雨季里,晾在阳台的衣服总也干不透。可奇怪的是,这些曾经抱怨的细节,如今回想起来,竟也带着温度。那些共享的烦恼,反而成了我们之间的纽带。
这片看似简陋的学生聚集区,见证了我们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通宵复习,第一次在窄小的阳台上看月亮想家,第一次为求职焦虑得整夜睡不着。炮楼不只是个栖身之所,它像是个巨大的容器,装下了我们最真实、最鲜活、有时也最狼狈的青春。
如今即将毕业,再走过这些熟悉的街道,感觉完全不同了。那些曾经觉得拥挤的楼房,现在看来竟有几分亲切;那些吵闹的声音,也成了生机勃勃的背景乐。我忽然明白,“炮楼”这个称呼为什么能打败“学生聚集区”——它不够雅致,却足够生动;它带着调侃,却也饱含理解。就像青春本身,未必完美,却绝对真实。
这片学生聚集区还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新人,对于“炮楼”的故事也会继续流传。而我们已经把最好的几年留在了这里,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里,完成了从少年到成人的蜕变。这些记忆,会像街角那家奶茶店的味道一样,无论走多远,都深植在生命的某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