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共青城那条小巷有站
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共青城那条小巷有站
说起共青城,很多人会想到它年轻的历史,想到那些充满朝气的名字。但城市再新,也总有一些角落藏着旧时光的影子。就比如,我最近老是听人提起“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这个说法,心里就直犯嘀咕: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我决定去亲眼看看。脑子里带着“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这个模糊的指引,就在城里慢慢转悠。问了几位在路边下棋的大爷,他们抬手指了个方向,说:“喏,往前走,拐个弯,有条小巷子,门口好像是有个老站牌的。”这让我对“共青城那条小巷有站”更感兴趣了。
拐过那个弯,景象还真不一样了。高楼大厦被甩在身后,眼前是一条不宽不窄的巷子,两旁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墙皮带着风雨洗刷过的痕迹。巷口静静地立着一个绿色的旧站牌,上面的字迹有点模糊,但还能辨认出线路。站牌旁边,正好有几位阿姨在等车,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不时朝车来的方向张望。
我走进这条“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时间好像一下子慢了下来。巷子两边,有开了几十年的杂货铺,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择菜;有理发店的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一位老主顾修着面;还有挑着担子卖豆花的师傅,敲着竹梆子,发出“笃笃”的清脆响声。这里的空气,混合着饭菜的香气和老房子特有的味道,说不上多好闻,但却让人觉得踏实。
你说奇怪不,就这么一个普通的地方,怎么就让人记住了呢?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真实吧。它不像那些规划整齐的步行街,一切都光鲜亮丽,却少了点烟火气。这条巷子,以及“共青城那条小巷有站”这个景象,它有自己的节奏。公交车来了又走,带来陌生人,送走老街坊;小店里的生意不温不火,但足够维系一家人的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在自然地呼吸着。
我站在那个老站牌下,看着公交车晃晃悠悠地进站。上车的人,有放学蹦蹦跳跳的孩子,有提着刚买好菜的妈妈,还有拄着拐杖、被司机耐心等候的老人。这个场景,日复一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个“共青城那里有站小巷”的路口,可能就是他们每天故事的起点和终点。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我离开的时候,回头又望了一眼。那条小巷,那个站牌,在暮色里构成一幅安详的画面。它或许不是地图上多么着名的景点,但它承载着许多人的日常记忆,是这座年轻城市里,一个带着温度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