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小书悦读时光,姜堰悦读小记时光
这几天整理旧物,突然翻出一本纸张泛黄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封底还贴着姜堰市新华书店的标签。记忆的闸门“哗”地一下打开了,那些与书为伴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说起来,我的“姜堰小书悦读时光”,还真就是从这家老书店开始的。那会儿刚上大学,每个周末回姜堰,总要去书店二楼靠窗的位置坐一坐。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书页上,空气里浮动着油墨和旧木头的香味。偶尔抬头,能看到楼下马路上行人匆匆,而这一方天地却安静得只听见翻书的沙沙声。
那些被文字点亮的午后
记得有次读到汪曾祺写高邮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我当时就坐不住了,合上书直奔菜场。虽然没找到高邮鸭蛋,但买了几个本地咸鸭蛋回家,小心翼翼地剥开,用筷子那么一戳——嘿,虽然没有“吱”的一声,那红油却也晶莹可爱。那天下午,就着稀饭和咸鸭蛋,我忽然觉得,书里的世界和眼前的现实,原来可以靠得这么近。
这样的“姜堰悦读小记时光”,零零散散地记了好几本。有时候是摘抄,有时候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字迹从青涩到渐渐成型,像极了那些年的成长轨迹。
工作后,读书的时间被压缩得厉害。但习惯已经养成,每天睡前总要翻几页书,不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晚上睡不着,就爬起来重读《城南旧事》。英子那双清澈的眼睛,仿佛能看进人心里去。说来也怪,跟着书里的文字,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姜堰老街的梧桐树,心情居然慢慢平静下来。
现在想想,读书这件事吧,真的不需要太多仪式感。它就像是生活里的盐,看似不起眼,缺了却总觉得滋味不足。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大家都习惯刷短视频,能静下心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说是啊,可正因为这样,才更要给自己留点读书的时间。不是有那么句话嘛,“叁天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话虽然说得重点儿,但不读书,确实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前几天路过那家新华书店,发现它重新装修了,变得明亮时尚,但二楼靠窗的位置还在。我走上去坐了坐,随手从书架上拿了本《夜晚的潜水艇》。翻开书页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姜堰小书悦读时光”。时间在变,城市在变,但书本给予人的慰藉和快乐,却始终如一。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悦读小记时光”。它可能是在午后的咖啡馆,可能是在通勤的地铁上,也可能只是睡前窝在沙发里的十分钟。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暂时从忙碌中抽身,进入另一个世界走走看看。
书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与书相伴的时光,变得稍微丰富那么一点点。就像此刻,我合上这本刚读完的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心里满满的,却又轻轻的,仿佛刚刚和一位老朋友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