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火车站小巷子,共青城火车站周边街巷
那条熟悉的小巷
每次从共青城火车站下车,我都会绕到车站东侧的那条小巷子里去走一走。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说不上为什么,可能就是图那份熟悉的感觉吧。和高大气派的站前广场比起来,这条小巷子实在是太不起眼了,窄窄的,旧旧的,仿佛被时光遗忘在了这里。
巷口总能看到几个闲聊的老人,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说着家长里短。旁边支着个小修车摊,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一辆自行车补胎。空气中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饭菜香,不知道是从哪家半开的窗户里溜出来的。这景象,和外面马路上飞驰的车流,像是两个世界。
我慢慢往里走,脚下的水泥地有些坑洼,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巷子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墙皮斑驳,阳台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还有些人家养着茂盛的花草,绿意盎然地垂下来。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是你在宽阔笔直的大路上看不到的。
说到共青城火车站周边街巷,其实远不止这一条。站南站北,纵横交错着不少类似的小路,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链接着车站这个“心脏”与周边社区的“肌体”。每条小巷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热闹些,挤满了卖水果、蔬菜的小贩;有的则安静得出奇,只偶尔有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响过。
我特别喜欢观察这些小巷子里的人。那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会在孩子咿呀学语时露出温柔的笑。那个背着沉重书包的中学生,也许正想着还没做完的功课,脚步匆匆。还有叼着烟、提着鸟笼悠然走过的老大爷…他们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就是最普通的街坊邻居,但正是他们,让这条小巷子活了起来。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地方会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也许是因为在这里,生活呈现出它最原本、最不加修饰的样子。没有刻意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招牌,一切都在自然生长。卖早点的摊位前,蒸笼冒着滚滚白气;杂货店门口,商品摆得有些杂乱,却样样都是日常所需。这种真实和琐碎,反而让人感到踏实。
相比之下,新建的马路和商业区固然光鲜亮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少的就是这种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人情味”。在共青城火车站周边街巷里,你能听到最地道的方言,能看到最鲜活的生活场景,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脉搏。
当然,巷子也在悄悄变化。以前是泥巴路,后来铺了水泥;以前照明不好,现在也装上了路灯。有些老房子被翻新了,外墙刷上了新的颜色。但那份独有的氛围,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就像一位老街坊,虽然换了件新衣服,可你还是能一眼认出他来。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是暖黄色的,照着下班归来的人们的身影。我知道,我也该离开了。走出巷口,回头再看一眼,它依然安静地待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老朋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收藏着无数普通人平凡而温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