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情感
巷子里的烟火人生
那天下午我拐进兰州的这条小巷,原本是想躲开主干道的车流。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要侧身,晾衣绳横在半空,挂着微微摆动的衬衫和床单。阳光从屋檐的缝隙漏下来,在地上画出明明暗暗的格子。
巷口有个卖烤土豆的大姐,叁轮车上摆着辣椒面和孜然粉。再往里走,理发店的转灯蒙着灰,老师傅正给大爷剃头。就在理发店隔壁,我看见了那块用红色贴纸贴在玻璃门上的价目表:洗剪吹15元,烫发50元,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全套150”。
店门忽然开了,走出个穿牛仔裤的姑娘。她低头整理着衣角,头发有些乱。后面跟着个中年男人,往她手里塞了张钞票。“拿着吧,”男人声音很低,“都不容易。”姑娘把钞票折成小方块,迅速塞进口袋,头也不回地往外走。
我在烤土豆的摊子前驻足,要了个土豆。大姐麻利地刷着酱料,眼睛往那方向瞟了瞟,轻轻摇头。“这巷子里啊,什么人都有。”她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
过了约莫二十分钟,我又看见那个姑娘。她坐在巷子尽头的台阶上,从塑料袋里取出个饼子,小口小口地吃着。吃几口就停下来,望着对面墙上爬满的爬山虎发呆。
“刚来的?”我不知怎么就问出了口。她警惕地抬头,看见我手里的烤土豆,神情稍微放松了些。“两个月。”声音很轻,带着西北口音。
她说她叫小梅,从陇南来。家里弟弟上学要用钱,她在餐厅端过盘子,在服装店卖过衣服。“那些活计,挣得少,还要看人脸色。”她咬了一口饼子,“这里……快些。”
“那150块钱,”我犹豫着问,“值得吗?”
小梅笑了,笑容里有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你说那150的爱情啊?”她把最后一块饼子塞进嘴里,“在这条巷子里,150元能买一顿像样的晚饭,能交半个月的房租,能给我妈买治咳嗽的药。就是买不来爱情。”
她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有时候我想,要是真能买到就好了。”说完这句,她转身走进巷子深处,背影很快消失在拐角。
卖土豆的大姐递给我刚烤好的土豆,热气腾腾的。“那丫头,”大姐叹了口气,“前几天还跟我借针线,说扣子掉了。才二十出头呢。”
我拿着土豆往巷外走,回头看了眼那家理发店。玻璃门后,又有个年轻的身影在晃动。这条巷子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用150元交换一点温暖,或者说,交换一点活下去的可能。
巷子外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没有人知道这条窄巷里正在发生什么。也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小巷深处150元的情感。它们真实地存在着,像城市肌肤上细微的褶皱,不显眼,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
夜幕开始降临,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那些昏黄的灯光下,又有多少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我想起小梅说的那句话——“要是真能买到就好了”。这句话在暮色里飘荡,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