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临江站旁的小巷弄

发布时间:2025-11-03 03:20:10 来源:原创内容

每次从临江火车站出来,我都不急着往大路上走。反倒是站台后面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总像有根看不见的线牵着我往里钻。

说它是小巷子,其实也就是两排老房子中间夹着的一条窄道。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冒着青苔,湿漉漉的空气里混着饭菜香和煤炉味儿。住这儿的老人说,这条临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比火车站年纪还大。早先只是个走骡马的土路,后来车站建起来,它就成了附近居民抄近道的必经之路。

声音里的烟火气

巷子窄,声音却传得远。清晨总能听见“吱呀”的开门声,接着是煤炉盖子碰着的脆响,谁家收音机在播早新闻。有个卖豆浆的大嫂,叁轮车卡在巷口,那声“豆浆——热的”能穿透整条巷子。下午四五点,孩子放学回来,书包在屁股后头一颠一颠的,脚步声又急又碎。

我常想,这些声音拼在一起,就是这条巷子的魂儿。不像车站里那些赶车的人,说话都带着焦躁;住在这儿的人,他们的声音是落地生根的。

傍晚时分,临江站旁的小巷弄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的窗口飘出炒菜的滋啦声,红烧肉的酱香混着清炒时蔬的清爽,在窄巷里慢悠悠地荡着。有个大爷总在门口摆个小桌自斟自饮,见我经过总要举举杯:“刚下班?”其实我只是个过客,但在他眼里,我好像也成了这巷子的一部分。

新旧之间

巷子也在变。去年巷口那家修了叁十多年自行车的铺子关了,老师傅搬去和儿子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年轻人开的咖啡店,窄窄的门脸,里面只摆得下叁张桌子。奇怪的是,老师傅的工具箱还留在原处,新店主也没扔,就摆在店门口当花架。

这种新老交替挺有意思——巷子一头还保留着老式理发店,转椅、剃刀、热毛巾一样不少;另一头却有了可以扫码支付的奶茶店。住在临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的老人们起初看不惯,慢慢的,也习惯了午后去买杯珍珠奶茶,说“尝个新鲜”。

变化最大的要数巷子尽头那栋红砖楼。听说要拆了建商业体,住户们陆续搬走,窗户一个个黑洞洞的。可上个月我再经过,发现一楼居然新开了家包子铺,热腾腾的蒸汽从半开的窗户里冒出来,给冷清的楼添了点生气。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大概就是老巷子独有的吧。

雨天的巷子另有一番味道。雨水顺着老瓦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这时候巷子里人少,只能听见雨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地过去,骑车的披着雨衣,后座夹着买菜用的布兜。临江站旁的小巷弄在雨中显得格外安静,连猫都躲起来了,只有湿漉漉的墙壁和愈发青翠的苔藓。

站在这条巷子里,能同时听见两个世界的声音——身后火车站隐约的广播声,眼前巷子里真切的市井声。它们意外地和谐,像这条巷子本身,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完全属于现在,就这么在车站后面静静地待着,成为很多人记忆里一个温暖的角落。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