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的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6 05:54:31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特别的称呼

前几天和毕业几年的学长聊天,他忽然问起:“学校旁边那个‘炮楼’,现在怎么样了?”我愣了一下,随即会心一笑。这个称呼,大概每个在汉川大学城生活过的人都懂。它指的就是校门外那片五六层高的老旧居民楼,墙面有些斑驳,阳台挂满衣服,可就是这么个地方,承载了多少届学生的记忆。

说起这个别称的来历,还挺有意思。这些楼房的建筑风格比较有特点,方方正正的,窗户排列得密密麻麻,远远看去确实像军事意义上的炮楼。不过学生们这么叫,更多是带着亲切的调侃。毕竟这里离教学楼就隔着一条街,下楼走五分钟就能到教室,对爱睡懒觉的同学来说,简直是救命的存在。

记得大一刚来时,我也好奇过为什么大家把这里叫做炮楼。直到第一次走进这些楼道,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几乎每家每户都把房间隔成了单间,专门租给学生。虽然条件简陋,但价格实在便宜,而且自由。晚上熬夜写论文不会断网,周末和朋友聚餐也不用担心门禁。

住在炮楼的体验很特别。楼下永远热闹非凡,麻辣烫、煎饼果子、复印店、网吧应有尽有。老板娘记得每个常客的口味,打印店老板能一眼认出你是不是赶着交论文。这种烟火气,是学校里体验不到的。有时候想想,炮楼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不太雅,却恰好抓住了这个地方的特质——它就像是学生们的“堡垒”,既保护着我们的自由,又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生活在这里的日子

大叁那年,我也在炮楼租了个单间。十平米的空间,放得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个简易衣柜。窗户朝西,夏天特别热,必须得开着那台二手空调才能睡着。但就是从那个小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学校的钟楼,这种感觉很奇妙——既离开了校园,又从未真正远离。

住在炮楼最大的好处是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隔壁住着考研的学长,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对门是艺术系的情侣,经常在楼道里练习吉他;楼下住着已经毕业的学姐,边工作边准备公务员考试。大家虽然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却因为选择了同样的居住环境,而有了奇妙的联系。深夜饿了一起点外卖,期末互相借笔记,生病时代为买药...这些细碎的互助,让炮楼不只是冰冷的出租屋。

当然,生活在这里也有不少困扰。隔音效果差是最大的问题,能清楚听见隔壁的闹钟声。水管偶尔会突然罢工,不得不去同学宿舍蹭澡。但这些不便,在毕业多年后回忆起来,反而成了有趣的谈资。也许正是这些不完美,让炮楼的记忆更加真实、鲜活。

炮楼周边总是熙熙攘攘,特别是傍晚时分。下课的学生、下班的白领、遛弯的居民,都把这里当作聚点。烧烤摊的烟雾夹杂着欢声笑语,水果摊的喇叭声混合着自行车的铃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种热闹会持续到深夜,直到最后一批从自习室回来的学生也回到住处。

它还在那里

今年返校时特意去炮楼转了转,发现很多地方已经翻新了。外墙重新粉刷过,楼道里装了声控灯,甚至有了外卖柜。但那些熟悉的小店大多还在,只是老板的鬓角多了些白发。和打印店老板闲聊,他说这几年疫情,生意差了不少,但总算挺过来了。“你们这些学生一届一届地来,一届一届地走,我都记不清见过多少面孔了。”

站在炮楼下抬头望去,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摆动。忽然想起学长那句话:“现在怎么样了?”其实炮楼还是那个炮楼,只是住在里面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它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从懵懂大一新生到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那些熬夜复习的焦虑、初恋的甜蜜、分别的不舍,都曾在这个空间里真实地上演。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老旧的楼房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公寓。但“炮楼”这个称呼,以及它背后承载的记忆,会一直留存在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心里。它不仅是汉川大学城周边的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代代学生的共同记忆。每当有人提起这个特别的称呼,就能瞬间把我们拉回那些炙热而真实的青春岁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