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耍女娃,即墨逗女娃
这事儿还得从上个月回即墨老家说起。那天刚拐进巷口,就看见隔壁张婶叉着腰训她家丫头:“成天野得没边儿,比男娃还能耍!”小丫头躲在院门后冲我做鬼脸,那机灵劲儿倒让我想起小时候。
要说这即墨耍女娃啊,可不是现在年轻人想的什么贬义词。老辈人都懂,这里头的“耍”字带着亲昵,就像说“这娃真会耍”似的。谁家闺女要能被街坊评价“会耍”,那准是个脑筋活络、眼里有活的聪明孩子。
耍出来的本事
我表叔家闺女小娟,七八岁就跟着她妈赶集。别家孩子光知道要糖吃,她倒好,蹲在布摊前看人家怎么招呼客人。没过两年,竟能扯着嗓子帮邻摊卖头花,价格算得比大人还利索。现在她在即墨古城开了家汉服体验馆,外地游客都爱找她盘发髻,说是经她的手打扮出来,特别有即墨姑娘的韵味。
这种市井里摸爬滚打出落的伶俐,其实就是即墨逗女娃最生动的模样。她们在热闹里长大,天生懂得怎么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就像我姑说的:“咱即墨的丫头啊,给块布头能裁出花,给把瓜子能嗑出戏。”
去年腊月赶大集,碰见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摆摊卖糖画。只见她手腕轻转,糖稀忽而变作凤凰展翅,忽而化成锦鲤摆尾,周围里叁层外叁层挤满了人。有个大娘念叨:“这手艺快绝迹了,难得小年轻肯学。”姑娘抿嘴一笑:“奶奶,我姥姥就会这个,我跟着短视频自学的。”
您看,这就是现代即墨耍女娃的派头——老手艺接得住,新门路玩得转。她们在古城墙根下直播,能把即墨老酒说得年轻人馋涎欲滴;在田横祭海节上组织汉服巡游,让民俗活动成了网红打卡项目。这种扎根在乡土里的灵动,可比那些悬浮的“网红”踏实多了。
当然也有人嘀咕,说姑娘家太能折腾不稳当。可要我说啊,即墨这片水土养出来的姑娘,心里都揣着杆秤。就像小时候跳皮筋唱的童谣:“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节奏踩得准,步子才跳得稳。她们在传统和新潮之间找平衡点的本事,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前两天路过即墨古城,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女娃在拍短视频。镜头前落落大方地介绍老县衙的砖雕,讲到兴起还比划起柳腔的身段。望着她们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即墨耍女娃的精气神,到底是一代代传下来了。
夕阳把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远处传来麻片糕的叫卖声。这种绵延在市井烟火里的生机,或许才是即墨姑娘最动人的模样——既守得住根,又追得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