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附近300块钱的爱情,附近300元情感故事
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就像这城里城外兜兜转转的人情冷暖。听说最近有个说法在街头巷尾悄悄流传——景德镇附近300块钱的爱情。
我是在陶溪川的夜市第一次遇见小琴的。那会儿她正蹲在地摊前,对着一只画歪了嘴的陶瓷茶杯发呆。“这杯子要是能装下整个春天就好了。”她自言自语时,睫毛在路灯下扑闪着。后来熟了她才告诉我,那只茶杯像极了她和那个人的故事——看似完整,细看总有瑕疵。
叁百元能买什么
在景德镇,叁百块能买一套不错的茶具,能请叁五好友吃顿地道的碱水粑,也能在浮梁县的民宿住上一晚。可小琴说,她经历过一段只值叁百元的感情。那个从杭州来的陶瓷采购商,临走前塞给她叁百块钱,说是感谢她这些天当向导。“他把我当成了什么?”小琴苦笑着把钞票折成纸船,放进了昌江。
其实在景德镇附近,这样的事不算新鲜。有些外地来的学徒,有些匆匆走过的游客,都会在某个瞬间需要短暂的温暖。老城区茶馆的老板娘跟我说,她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开始时都说是缘分,结束时都变成交易。
但小琴的故事后来有了转折。那叁百元她终究没要,而是换成了叁十个十块钱的红包,每次路过天桥看见卖唱的艺人就塞一个。“至少这钱能让真正的梦想多飞一会儿。”她说这话时,正在给我的咖啡拉花,奶泡勾勒出的鸢尾花栩栩如生。
另一个叁百元的故事
在雕塑瓷厂后巷,老杨的修补铺子开了二十年。他专修那些摔坏的瓷器,收费从来不超过叁百。“物件碎了能修,人心碎了就难了。”老杨的柜子里有个特别的青花碗,是五年前一对吵架的小情侣摔破的。说好要来取,至今没露面。“我留着这碗,就是想告诉他们——有些裂缝,补上反而更有味道。”
这让我想起小琴后来遇到的那个陶瓷设计师。他们相识于叁宝村的一场雨,两人挤在同一个屋檐下躲雨。设计师的手机没电了,借小琴的叁百块现金付了民宿押金。第二天还钱时,他多还了一枚亲手烧制的陶瓷扣子。“利息。”他这么说。现在他们一起在陶艺街开了家工作室,专门修复古瓷片做成首饰。
都说景德镇的瓷器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爱情何尝不是?拉坯时的力度,施釉时的厚薄,窑火里的等待,每道关口都可能前功尽弃。但总有人愿意慢慢来,就像老杨修补瓷器时那样,用金粉在裂缝处描画,让伤痕变成装饰。
傍晚时分,我坐在昌江边的石阶上,看对岸的古窑遗址升起袅袅青烟。想起白天在老厂区看见的标语:“世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瓷器,就像没有毫无缺憾的人生。”或许所谓景德镇附近300块钱的爱情,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隐喻——有人在价格里迷失,也有人在价值里清醒。
夜色渐浓时,小琴发来消息说今天又修好了一只明代青花盘。照片里,金色的裂纹在灯光下流淌着温柔的光泽。我突然觉得,在这座以修补残缺为美的瓷都,或许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个愿意为你的裂缝描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