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附近巷子名称
初到海阳的困惑
第一次从海阳火车站出来,时间已经是傍晚了。出了站,顺着人流往前走,没几步就到了车站正门对着的那条大路。回头一看,车站主体建筑在暮色里亮起灯,还挺气派的。可我订的旅馆,手机地图上显示,好像就在车站后方那片区域,需要从旁边绕过去。
我拉着行李箱,顺着车站侧面的路往里走。没走多远,眼前就出现了几条岔路,或者说,是几条小巷子。它们不像前面大路那么宽敞明亮,路灯有些昏黄,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偶尔能看见一两家亮着灯的小卖部。我当时就停下了脚步,心里冒出一个问号:这几条海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地图础笔笔在这里变得有点模糊,只显示个大概方位,没有具体的巷子名称。
这真是个挺实际的问题。你要是打车,司机师傅问你在哪儿,你总不能说“就在车站后面那条巷子里”吧?那么多条巷子,人家哪知道是哪一条。而且,跟朋友约好了见面,说不清具体位置,也挺耽误事的。我当时就想着,要是能有个明确的“附近巷子名称”就好了。>
问路得来的答案
正犹豫着,看见一位大叔从旁边楼道里出来,像是附近的居民。我赶紧上前问了句:“师傅您好,请问一下,海阳火车站后面这几条小巷子叫什么您知道吗?”
大叔挺热情,用手给我指了指:“这条宽的,能过车的,我们一般都叫它‘站后路’。你往里走,分出来的那条窄点的,以前老住户叫它‘平安巷’,图个吉利呗。再往里岔开那条更窄的,就没啥正儿八经的名字了,我们平时就说‘里头那小道’。”
听了大叔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小巷子不像城市主干道那样有官方设立的、醒目的路牌。它们的名字,很多时候是住在附近的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带着点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站后路”这名字就很直白,因为它就在车站后面。“平安巷”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称呼,在官方地图上可能找不到,但在这片街区的生活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导航坐标”。
我道了谢,顺着“站后路”往里走,果然很快就找到了旅馆。办理入住的时候,我跟前台小哥闲聊,又提到了这个“附近巷子名称”的问题。小哥笑了笑说:“对啊,我们跟客人说位置,一般都说‘站后路进来,平安巷口’,大家都明白。你要是说门牌号,反而不太好找哩。”
小巷子里的烟火气
安顿下来之后,我有了闲心在这些小巷子里转了转。白天看,这里和车站前方的现代感完全不同。巷子两边晾着衣服,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声响起,几家早餐店冒着热气,居民坐在门口聊天。这种生活场景,让人觉得亲切。
我注意到,虽然这些巷子没有太显眼的路牌,但在一些墙面上,或者巷口的电线杆上,能看到社区钉上去的小牌子,上面就写着“平安巷”之类的名字。这算是一种民间的认定吧。这些纵横交错的巷子,就像是这个区域的毛细血管,虽然不起眼,却链接着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知道了它们的名字,仿佛就和这个地方有了更深一点的联系。
后来几天,我对这一带熟悉了。再去火车站,或者从外面回来,穿行在这些小巷子里,感觉就很自在。当再有像我当初一样的旅客,拿着手机一脸迷茫地张望时,我甚至能学着那位大叔的样子,给他指一指路,告诉他“前面是站后路,往右拐是平安巷”。这种感觉挺奇妙的,从一个迷路的陌生人,变成了一个能说出“附近巷子名称”的临时“向导”。
所以啊,如果你哪天也到了海阳火车站,需要到后面这片地方来,不妨多留意一下。别只看手机地图,可以问问当地人,了解一下这些小巷子的称呼。知道了“站后路”、“平安巷”这样的名字,你不仅能找到路,或许也能像我一样,感受到这车站背后,那份藏在寻常巷陌里的、真实而温暖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