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火车站300一次,海城车站服务每次叁百元
最近路过海城火车站,总能看到些拎着大包小包的人站在出站口张望。有个穿灰夹克的大叔操着本地口音在打电话:"对,就老地方,叁百块一次,包接包送。"他声音压得低,但"叁百块一次"这几个字像石子似的,哐当砸进耳朵里。
我放慢脚步,假装看手机。旁边有个抱小孩的阿姨凑过去问价,灰夹克摆摆手:"专拉大件行李的,你这一个行李箱划不来。"阿姨嘟囔着走开:"还以为是什么新鲜服务..."
叁百块能买到的服务
后来跟常跑货运的老陈喝酒才弄明白。原来海城火车站分新老站房,新站台到停车场要穿过两条地下通道,带着大件货物的商贩根本吃不消。于是就有帮人搞起特殊搬运——不是简单拉货,而是走员工通道,避开安检机,直接把整箱海鲜、五金零件送到接货的车上。
"说白了就是钻空子。"老陈抿了口白酒,"但你说他们容易吗?凌晨叁点接冻品,夏天搬活禽,那味道沾身上叁天散不掉。就这,还要打点车站里外关系。"他伸出叁根手指,"真正落自己兜里的,可能就这个数。"
我忽然想起那个灰夹克大叔。他裤腿上沾着泥点,鞋头都磨白了。每次收完钱,总要警惕地环顾四周,然后把钞票对折两次才塞进内兜。
车站里的生存哲学
上周帮表弟接站,亲眼见识了这套服务的流程。有个服装批发商带着十几包新款春装,灰夹克看了眼货,直接领他们拐进标着"员工专用"的侧门。二十多分钟后再见到时,货物已经装上来接应的面包车了。
批发商边付钱边抱怨:"现在查得严,要不是赶着明天上新..."灰夹克数钱的手停住:"要是正经走流程,您这批货得开包检查两叁回,赶上下班交接,等两小时都正常。"他把钱揣好,又补了句,"我们这海城车站服务每次叁百元,贵是贵点,但买的是时间呐。"
这话让我愣在原地。确实,对于做小生意的人来说,晚半天可能就错过最好的行情。他们愿意掏这叁百块,买的不是搬运,是商机。
黄昏时又遇见灰夹克,他蹲在花坛边吃盒饭。我鼓起勇气递了根烟,他犹豫片刻还是接了。"干这行多久了?"我问。他吐着烟圈笑:"火车站改建那年就在了。见过追着火车跑的送行人,也见过为五十块钱吵架的小情侣。"
车站永远吵吵嚷嚷的,每个人都在奔跑。有人追时间,有人逃往事。而像灰夹克这样的人,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摆渡者——虽然不是正经职业,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某些痛点。
临走时他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在车站待久了就明白,所有价格都是秤砣。叁百块对游客是冤枉钱,对生意人就是救命稻草。"
后来再经过海城火车站,我学会了多看几眼。那些扛着编织袋的、推着拉杆箱的、握着手机焦虑张望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庞大的交通枢纽做交易。而"海城火车站300一次"这样的服务,不过是漫长旅途中的一个小小注脚。
或许明天,随着管理更规范,这样的灰色服务会消失。但此时此刻,它确实像车站缝隙里长出的野草,顽强地填补着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