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龙口火车站旁的小径
一条巷子,两种光景
每次从龙口火车站出来,我总习惯绕到车站后面去。那儿藏着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子,水泥路面有些龟裂,墙角探出几丛野草。可偏偏是这么个地方,比前面气派的站前广场更让我惦记。
巷子不宽,刚够两辆叁轮车错身。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晾在电线上的衬衫映得发亮。修自行车的老张就在拐角处摆摊,手摇扇子,听着收音机里的吕剧。有次我路过,他正给车胎补胶,头也不抬地说:“急啥,坐下等会儿,五分钟就好。”那份从容,好像整条巷子的时间都跟着慢了下来。
巷尾李阿姨开的小卖部,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式。玻璃柜台里摆着话梅糖和棒棒冰,冰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雪糕广告。她说在这儿叁十年了,看着多少人从这条小巷子走出去,又看着多少人回来。“前几天还有个穿西装的小伙子,专门来买小时候吃的那种泡泡糖。”她笑着说,眼睛眯成两条缝。
往深处走,景象又不同了。几家新开的奶茶店飘着甜香,年轻人坐在高脚凳上刷手机。但有意思的是,再往前的龙口火车站旁的小径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那真是一条窄窄的土路,路边菜地里,茄子辣椒长得正旺。老陈每天在那儿打理他的小菜园,他说:“别看这路窄,能直接通到后山,早上散步最舒服。”
同是车站背后的通道,一边是烟火日常,另一边却通往田野自然。我忽然觉得,这条龙口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像个时间的夹层,既留着过去的痕迹,又迎着现在的热闹。那些新铺的柏油、新装的路灯,与老墙上的藤蔓、屋檐下的燕窝相映成趣。
黄昏时分,巷子渐渐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放学的孩子追逐打闹。炊烟从老房子的烟囱里升起,混着各家炒菜的香味。站在这儿,能听见火车站广播隐约传来,但更多的是巷子里的生活声响——锅铲碰撞、邻里招呼、自行车铃叮当作响。
或许每条这样的巷子都在悄悄变化着,就像人会长大,会添些新模样,但骨子里的东西还在。下次你从龙口火车站出来,不妨也绕到后面看看。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还有旁边那条更野趣的小径,会告诉你一些站台上听不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