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泄火的小巷子,武汉解压的小巷
这条小巷子就在我家附近,说是巷子,其实更像两栋楼之间挤出来的过道。第一次走进去纯属偶然——那天加班到九点多,心里堵得慌,就想随便逛逛。
巷口挂着一块褪色的蓝牌子,字迹模糊得只能认出“居民区”叁个字。刚踏进去两步,空调外机的热风混着谁家炒菜的香味扑过来,有点闷,却莫名让人踏实。再往里走,声音就热闹起来了:麻将牌哗啦啦的响动,老太太摇着蒲扇唠叨孙子,还有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剃头铺子,老师傅正给老主顾刮胡子,剃刀在皮带上唰唰地打磨。
武汉泄火的小巷子
最里头有个卖藕汤的摊子,老板是个胖大叔,永远穿着汗衫。有次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舀着汤说:“哪谈得上生意,街坊邻居喝惯了,就当是个事做。”汤碗递过来时,热气糊了眼镜,一口下去,骨头都酥了。那天我在小马扎上坐了很久,看着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学生蹲在路边喂猫,突然觉得胸口那团烦躁,不知什么时候散掉了。
后来这就成了我的习惯。每当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或是心里毛躁的时候,总会来这条武汉解压的小巷走走。不一定非要做什么,有时候就是站在修鞋摊前看老师傅补鞋底,那只黄猫永远在窗台上打盹,晾衣杆上的花衬衫被风吹得晃啊晃的。这些琐碎的日常,像温水慢慢化开淤积的情绪。
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树下总聚着下棋的大爷。他们为一步棋能吵上半天,第二天又准时出现。有回听见个大爷说:“你这棋臭得像隔壁王婆炖的萝卜。”另一个回嘴:“总比你上次把车忘家里强。”周围一阵哄笑。我站在旁边看得入神,直到手机响了才惊觉,原本要处理的麻烦事,好像也没那么急了。
这种武汉泄火的小巷子在城里还有不少。它们不像网红打卡点那么光鲜,墙角可能有青苔,电线乱糟糟地缠着,但偏偏是这种不完美,让人能松口气。在这里不用端着什么,累了就蹲会儿,渴了买碗绿豆汤,听着市井的嘈杂反而心里静。
记得有次暴雨,我躲进巷口的杂货铺。老板娘正在教女儿写作业,“‘温暖’两个字这么写,你看,太阳照在器皿上,煮东西就有温度了。”小女孩问:“那咱们店温暖吗?”老板娘笑了:“咱这卖酱油醋的,温暖得自己找。”这话我一直记得。
现在我还是常去那条武汉解压的小巷。它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市井生活,但偏偏能化解现代人心里那点无名火。也许因为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多么厉害的解压妙招,而是这样一个能让人喘口气、发发呆,看看生活本来样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