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那里有站小巷的,昆玉站旁小巷风貌
昆玉那里有站小巷的,这句话听起来就像老邻居随口一提的闲话。第一次听说时,我还琢磨了半天——到底是有个叫"站小巷"的地方,还是车站旁边真藏着什么巷子?趁着周末得空,我决定亲自去转转。
昆玉站比想象中热闹,出站口挤满了等客的摩托车。我在人群里张望,正犯愁呢,旁边卖冰棍的大爷用蒲扇指了个方向:"顺着红砖墙往前走,拐弯就是。"
巷子里的慢时光
转过墙角,世界突然安静下来。叁米宽的巷子曲曲折折向前延伸,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头探出几枝叁角梅。午后阳光斜斜地洒下来,把晾在竹竿上的衬衫染成淡金色。有户人家开着门,电视里正放着黄梅戏,老太太坐在藤椅上打盹,蒲扇都快掉地上了。
我放慢脚步,注意到巷子深处有家剃头铺子。老师傅正在给客人修面,那把刮刀在牛皮上来回蹭几下,动作不紧不慢的。现在满大街都是发廊,这样的老手艺还真少见。
再往前是个杂货铺,玻璃柜台里摆着话梅糖、无花果丝这些童年零食。老板娘在门口剥毛豆,看见我就笑:"买不买东西都进来坐坐,太阳晒着呢。"我忍不住买了包山楂片,尝着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味儿。
遇见老手艺人
巷子拐角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是个修鞋摊。老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正给一只皮鞋换底。"这活儿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喽。"他头也不抬,"我在这巷口摆了叁十年摊,看着好多老主顾从谈恋爱修到抱孙子。"
我靠在墙边看他干活。他先用木槌把旧鞋跟敲下来,比着尺寸削橡胶底,抹上胶水后还得用铁夹子固定半天。每个步骤都特别仔细,就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特意从城南跑来修鞋——这年头,肯花二十分钟补双鞋的人可比买新鞋的难得多了。
隔壁窗户飘出煎带鱼的香味,应该是准备晚饭了。有个系着围裙的大姐端着盆出来倒水,看见修鞋师傅就打招呼:"张师傅,我家高压锅圈老化了,改天帮我看下?""明天上午拿来就行。"他们说话的语气,熟络得像一家人。
我在巷子里来回走了两遍,发现每扇木门后都有故事。有户人家在院里种了葡萄,藤蔓爬满了整个架子;另一家的八哥鸟会学电动车报警声;还有个小姑娘趴在石凳上写作业,铅笔盒是铁皮的那种。这些琐碎的日常,拼凑出昆玉站旁小巷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准备离开时又经过剃头铺子,老师傅正在收拾工具。我摸摸自己的头发,突然转身推门进去:"师傅,能帮我简单修一下吗?"他愣了一下,随即展开笑容:"来来来,坐下。"电动推子的嗡嗡声在耳边响起,镜子里看见他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专程来这一趟挺值的。
走出巷子回到车站,摩托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回头望去,那截红砖墙静静立在夕阳里,把喧闹挡在外头。昆玉站旁小巷风貌就这样留在记忆里了——不是景点,不是网红打卡地,就是普通人过日子的一方天地。哪天要是路过昆玉,不妨也去找找那条巷子,说不定你看见的,又是另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