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叁小时花费五百元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太原有个初中生,因为一通电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是早恋,也不是闯祸,而是因为话费——整整叁个小时的通话,愣是花掉了五百块钱!
我头回听说这事儿时,正端着碗吃午饭,差点把米饭喷出来。五百块啊,够我充一年话费了。现在的小孩都这么打电话的?握着手机凑在耳边叁小时,光是举着胳膊都算体力活了吧?
电话那头到底是谁
邻居张阿姨在居委会说起这事,拍着大腿直摇头:“我家孙子打电话超过十分钟我就心疼,这孩子咋聊上的?”确实,现在微信语音这么方便,什么天大的事需要打叁小时电话?
后来才从学校老师那儿听说,那孩子是跟外地转学走的发小通话。小伙伴突然搬家,连道别都来不及,这通电话就成了他们唯一的联系。你说这孩子傻吗?也许他只是太珍惜那段友谊了。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朋友不少,微信群聊得火热,但能说心里话的又有几个?这通天价电话,倒像是给大人们提了个醒。
话费背后的故事
我特意问了问在移动营业厅工作的表妹。她说这种情况现在确实少见,但偶尔会遇到。一般都是长途加漫游,要是没办套餐,话费蹭蹭往上跳。“现在的孩子对话费没概念,”表妹边整理宣传单边说,“他们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觉得语音通话就该免费。”
想想也是,我家那小侄子,刷短视频一个小时不心疼流量,但要他下楼买瓶酱油,非得讨要“跑腿费”。数字世界的消费,在他们脑子里和现实世界的开销,好像是两本不同的账。
那孩子的爸妈后来怎么处理的?听说既没打也没骂,而是让孩子用做家务来慢慢“还债”。洗碗五块,拖地十块,整理书房八块……这么一算,得干上小两个月呢。
这种教育方式挺有意思。既让孩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又没伤害他的自尊心。比单纯没收手机强多了。
藏在数字时代里的温度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放在二十年前,这事根本就不算新闻。那会儿打长途电话,谁不是掐着表说话?可现在呢,连我这种中年人都习惯了免费语音,有事说事,说完就挂。
这么一想,这孩子的行为反倒显出点难得的真诚。五百块钱买来的是什么?是听到好朋友亲口说“我在这边挺好的”,是两个人隔着电话傻笑,是那些打字表达不出的语气和停顿。这些,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许真的值这个价。
我家楼下修鞋的老王听说了这事,边粘鞋底边笑:“现在的娃啊,舍得花五百块打电话,舍不得花五块钱修鞋。”这话糙理不糙,两代人的消费观念,在这里撞了个满怀。
这件事慢慢在小区里传开了,成了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活教材。不过我发现,孩子们的反应和大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关心的是:“那个同学的朋友转学到哪儿了?”“他们以后还能见面吗?”你看,在孩子心里,钱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这事。在这个每条消息都追求秒回的时代,愿意花叁小时专心听一个人说话,这种耐心本身就很珍贵。只是下次,记得先办个套餐再聊。
太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事,渐渐也就淡了。但它留给大人的思考,可能比那五百块话费值钱得多。我们总在教孩子如何省钱,却忘了告诉他们,有些东西,确实值得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