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火车站300一次,沙河站乘车每次300元
昨天在沙河火车站等朋友时,听见两个拎着编织袋的大叔蹲在站前广场嘀咕:"这年头从沙河站坐车进城,跑一趟就得叁百块,都够买叁张高铁票了。"穿蓝工装的那个说完叹了口气,掏出口袋里皱巴巴的钞票数了又数。
我望着锈迹斑斑的站牌发愣。这座老火车站就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绿皮车还保持着九十年代的票价,可站外黑车司机喊出的"沙河火车站300一次"却成了新的生存法则。拉活二十年的王师傅摇下车窗说:"别看要价高,我们得绕叁十公里山路,回来还经常空车。"
山道弯弯行车难
跟着王师傅的破面包车上路才明白,为什么沙河站乘车每次300元会成为惯例。这条路简直像拧麻花,刚转过胳膊肘弯道,迎面就是45度陡坡。轮胎碾过坑洼时,整辆车都在呻吟。"上个月老李的刹车片就是在这儿烧坏的。"他单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指着悬崖边的护栏,"修车钱都不止叁百,可乡亲们总觉得我们在宰客。"
车厢里飘着汽油和汗水混合的味道。王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宁愿多花两小时等公交,只有带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和赶着送菜的老乡才会坐他的车。有次他凌晨四点送发高烧的孩子去医院,孩子奶奶硬往他手里塞了五个煮鸡蛋,车费攒了半个月才给齐。
山坳里突然冒出几栋新楼房,外墙挂着"温泉别墅"的广告牌。王师傅苦笑着关掉空凋:"开发商说这儿要通旅游专线,真通了,我们这些老司机就该失业了。"但路过施工队时,工头照样挥手拦车,工具箱在后备箱哐当哐当响——看样子,沙河站乘车每次300元的生意还能再撑一阵子。
在颠簸中我突然想起,上次表妹从省城回来说要"体验慢生活",花叁百块打车到古镇喝下午茶。同样是叁百块,在这条山路上能换来临盆孕妇的救命车程,能换来老农二十筐蔬菜的运输,能换来留守儿童见父母的中转站。车轮碾过的不是柏油路,是无数人颤巍巍的生活。
黄昏时回到车站,遇见刚下火车的陈医生。他每周都坐这趟车去邻县义诊,白大褂还塞在行李袋里。"贵是贵点,但能多救两个人。"他递给我一袋枇杷,说是村民非要塞给他的。这时王师傅又发动了车子,今晚他要送几个修路工人去工地,车尾灯在暮色中划出暗红色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