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吐鲁番学子随时联系电话
最近在吐鲁番大学的校园里,总能听见同学们讨论一个新鲜事——有人把自己的手机号做成了随叫随到的服务。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不禁琢磨,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互相帮助呢?
记得上周叁下午,我在图书馆赶论文时电脑突然黑屏。正当急得满头汗时,隔壁桌的维吾尔族男生阿迪力掏出手机:“用我的吧,我们有个吐鲁番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的互助群,需要的话我帮你联系懂电脑的同学。”不到十分钟,一个理工科的学长就带着工具包赶来了。
校园里的暖心时刻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吐鲁番学子随时联系电话”最初是几个毕业生发起的。他们在吐鲁番生活了四年,深知有时候外地同学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可能是半夜突发急病需要送医,可能是迷路在葡萄沟景区的巷子里,也可能是想家时找不到人说话。
化学系的王丽告诉我,她上个月实习晚归时,校车已经停运了。“那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我试着拨通了那个吐鲁番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没想到立刻有叁位住在附近的同学回复说可以来接我。”她说这句话时,眼睛里还闪着感动的光。
这种互助不是单方面的。提供帮助的同学也收获颇多。大二的艾山江笑着说,通过帮新生熟悉校园,他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现在我的通讯录里多了西安、广州、哈尔滨的朋友,他们都说以后我去他们家乡玩,也要给我当导游。”
其实在吐鲁番这样相对偏远的地方,大学生们更懂得抱团取暖的重要性。炎热的夏季,有人会在群里提醒大家多喝水;沙尘天气来临前,会互相通知收衣服;考试周时,还会自发组织复习小组。
我遇到过一个特别暖心的例子。历史系的小张刚来吐鲁番时严重水土不服,躺在床上发烧。室友拨打了那个吐鲁番学子随时联系电话后,先后来了五六位同学——有的送来了家里寄的药材,有的帮忙去校医院取药,还有会做饭的同学特地熬了清淡的粥。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吐鲁番葡萄藤上的枝叶,把大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现在,这个互助网络已经覆盖了全校七个学院,有超过两百名同学自愿加入。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联系方式能如此有效?或许是因为它建立在真诚互助的基础上。不需要复杂的规章制度,也不需要繁琐的申请流程,就是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能把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帮忙的人连接到一起。
夜幕降临时的吐鲁番大学校园格外宁静,但那个吐鲁番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却始终保持着畅通。就像一位同学说的:“知道有这个号码在,就像知道家里永远亮着一盏灯,让人特别安心。”
如今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叁叁两两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那些通过一个电话结识的朋友,现在可能正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在操场散步,或是一起在自习室学习。这个简单的联系方式,不知不觉间已经织就了一张温暖的人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