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荔浦哪些小巷已开门迎客
最近总听朋友念叨,想去荔浦的小巷子里转转,尝尝地道的马蹄糕,看看那些老手艺。可大家最关心的是——现在哪些巷子真的开着门呢?我也挺好奇的,就趁着周末去走了走。
从人民路拐进中山路,眼前突然热闹起来。路口那家卖了叁十多年粉饺的摊子正冒着热气,老板娘边擦汗边招呼熟客:“今天马蹄特别甜,要不要加一勺?”巷口挂着的红灯笼亮着,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和去年冷清的样子真是天差地别。
这些巷子正热闹
往深里走,发现解放巷、文化巷这几条主要巷子基本都营业了。解放巷口修鞋的李爷爷说:“过了正月十五就回来了,现在晚上开到九点呢。”他指了指巷子深处,“往里走,那家做糍粑的也开着。”
说实话,看见巷子里重新挂起的腊肉、飘着的茶香,心里莫名踏实。裁缝铺的机器声、小吃摊的吆喝声混在一起,这才是荔浦该有的样子。特别是下午四点往后,放学的小孩、下班的居民都来了,巷子顿时活泛起来。
我在文化巷遇到了做竹编的陈阿姨。她边说手上不停,细竹条在她指间翻飞:“年初六就开门了,现在周末人多,一天能卖七八个篮子。”她指着对面,“隔壁理发店、杂货铺都营业了,就剩尽头那家修钟表的还没回来。”
要说现在荔浦哪些小巷已开门迎客,大概七成都在正常营业。特别是靠近菜市场的那几条,几乎每家每户都开着门。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饭菜香飘满整条巷子,让人忍不住走慢些。
不过也有例外。有些巷子的深处,偶尔还能看见紧闭的木门,门上贴的春联已经褪色。问了隔壁邻居,说是房东还在外地,要下个月才回来。这种情况在老街后段比较常见。
走到民主巷时,正好碰上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检查电路。他告诉我,为了让大家安心做生意,上个月专门改造了巷子的照明:“亮堂了,晚上客人敢进来,店家也愿意延长营业时间。”这倒是实话,现在巷子里的路灯确实亮多了。
在巷子里转悠的这几个小时,发现开门营业的店铺有个特点——多是些老街坊在经营。他们熟悉这里的每块青石板,也懂得街坊邻居的口味。就像那家甜品店,知道老顾客喜欢少糖,新顾客想要试特色,总能恰到好处地推荐。
夜幕降临时,我站在巷口回望。灯笼亮着,店铺开着,叁叁两两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虽然还没恢复到从前的喧闹,但这份渐渐回来的烟火气,已经让人很欣慰了。
要是你现在来荔浦,挑个周末下午最合适。太阳不太晒,巷子里的店铺基本都开着,还能遇上刚出锅的芋头饼。从这条巷子穿到那条巷子,闻着各家飘出的饭菜香,你会感觉——荔浦的小巷子,真的都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