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建筑称呼
一个名字的由来
在恩施大学城附近溜达,你可能会从一个学生口中听到“炮楼”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年头哪还有什么炮楼呢?但当你顺着他们指的方向看去,大概就能明白了。说的就是那些在大学城周边,拔地而起的几栋高层公寓楼。
这些楼啊,特点非常鲜明。它们往往建得又高又瘦,像一根根方形的柱子直插天空。外墙的装修说不上多精致,但窗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白天看着还没什么,一到晚上,家家户户亮起灯,整栋楼就像个布满发光格子的蜂巢,格外显眼。
那为什么学生们不叫它公寓楼,偏偏给起了个“炮楼”的外号呢?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为这些楼又高又窄的外形,从远处看,确实有点像战争时期那种孤零零的碉堡或者炮楼。学生们发挥了一下想象力,这个带着点戏谑和调侃味道的名字,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
不仅仅是住处,更是一个小世界
你可别小看这些“炮楼”,它们对大学城的学生们来说,意义可大着呢。学校的宿舍虽然热闹,但毕竟空间有限,规矩也多。对于那些想要更多私人空间,或者准备考研、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校外的这些高层公寓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走进任何一栋这样的楼里,你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气息。楼道里可能碰见刚取完外卖匆匆上楼的邻居,电梯里能听到对于考试和实习的讨论。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学生临时的家。他们在这里熬夜复习,在这里和朋友小聚,也在这里经历着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所以,“炮楼”这个称呼,听起来好像不那么文雅,但里面并没有多少恶意,更多的是学生们一种亲切的“黑话”。它代表了一个相对自由、独立的栖息地,是很多恩施学子大学生活记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既然“炮楼”成了这类建筑的代名词,那大学城周边其他造型或功能类似的房子,学生们又是怎么称呼的呢?我好奇地问了几个同学,得到了几个有趣的答案。
有人说,旁边那几栋矮胖一点、但同样拥挤的楼,他们私下叫“碉堡”,算是和“炮楼”组成一个系列。还有人对那片布局紧凑、一栋挨着一栋的六七层老旧民居,用了“筒子楼”这个有点历史感的词。虽然这些称呼没有“炮楼”那么普及,但也能看出,学生们总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形象的语言,来给身边的环境打上独特的标签。
这些民间叫法,就像是学生群体内部流通的暗号。它们可能上不了正式的地图,也进不了官方的文件,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在一年又一年的学生口中流传下去。这些称呼背后,是年轻一代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一种带着烟火气的校园文化。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路过恩施大学城,抬头看到那些高耸的建筑,心里大概就会有数了。哦,原来这就是学生们口中的“炮楼”。它不只是一个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更是成千上万名学生故事的发生地,承载着他们一段滚烫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