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那里有站小巷的,上虞街头巷尾小站台
每次路过上虞的老街巷弄,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那些藏在拐角处的小站台,像极了这座城市悄悄露出的小酒窝。
说是个站台,其实也就是在巷口立个褪色的站牌,搭个窄窄的遮雨棚。早晨七点多,买菜回来的阿姨拎着竹篮在棚下歇脚,篮子里嫩生生的青菜还沾着露水。骑电动车送完孩子的父亲,会在这儿停一会儿,看看手机里老师刚发到群里的早读视频。这些巷子里的站台啊,从来不只是等车的地方。
巷口那抹烟火色
我最喜欢傍晚时分去转悠。放学的中学生叁叁两两挤在站台旁的小卖部门口,举着烤肠互相打闹。卖报纸的大爷收起最后几份晚报,慢悠悠地把小板凳搬回屋里。空气里飘着谁家炖肉的香味,混着桂花树淡淡的气息。这些看似平常的画面,偏偏带着温度,让人心里软软的。
上虞那里有站小巷的,这话听着有点土,可仔细想想,说的不就是这种藏在日常褶皱里的小据点么?它们不像大马路上的公交站那样规整,却多了几分随性的亲切感。雨棚边上可能爬着牵牛花,站牌下方说不定窝着邻居家的花猫。等车的人互相都面熟,见面点点头,偶尔聊两句天气或菜价。
记得有个下小雨的午后,我在这样一个巷口站台躲雨。旁边有位奶奶在剥毛豆,塑料盆搁在膝盖上。她看我闲着,顺手抓了把豆子让我帮着剥。“年轻人手指灵活”,她这么说。我们就一边剥豆子一边闲聊,她说她在这巷子里住四十年了,看着站台从木牌子换成铁牌子,遮雨棚修了又修。雨停了,我的裤脚湿了半截,手里却多了一小袋剥好的青豆。
上虞街头巷尾小站台,承载的早就不只是出行功能。它们是街坊的客厅,是过往行人的驿站,是这座城市最细小的毛细血管。站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不急不缓,稳稳地跳动着。
这些站台见证了多少匆匆而过的人生片段啊。早起赶工的打工族,在这里啃完最后一口包子;晚归的上班族,借着站台昏暗的灯光翻找钥匙;谈恋爱的小年轻,在这里难分难舍地道别。它们就像生活的舞台,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戏码,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真实得让人心动。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们对这些小小的角落格外留恋?大概因为它们保留了城市最初的模样吧。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这些巷弄间的站台依然保持着某种古老的节奏。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可以不那么匆忙,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恰到好处的温暖。
下次你来上虞,别光盯着那些知名景点。不妨拐进某条不起眼的小巷,在某个斑驳的站台前停一停。听听风吹过遮雨棚的声响,看看阳光怎样把站牌的影子拉长又缩短。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灵魂,就藏在这些寻常的角落里。
这些上虞街头巷尾小站台,仿佛城市记忆的锚点,把流淌的时光稳稳地固定在某处。当暮色渐浓,站台亮起那盏昏黄的灯,你就知道——这座城市,始终为每个归人留着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