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龙岩火车站后巷名称是什么
那天路过龙岩火车站,突然被个外地游客拦下问路。他操着浓重的北方口音问我:"师傅,打听个事儿,龙岩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我按导航找朋友家,绕了叁圈愣是没找着。"
我忍不住乐了。这问题可算问对人了,我在火车站周边住了二十年,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每条巷子。可张嘴要回答时,却突然卡壳——那条我们当地人天天走的小巷,还真没个正式名字。
那条没有名字的烟火巷弄
你说怪不怪?龙岩站后头那条百米长的小巷,左边是开了叁十年的"老罗炖罐",右边是总排长队的"阿婆芋子包",中间还挤着五金店、理发摊和水果铺。每天清晨五点,送菜叁轮车的铃铛声准时响起;傍晚放学时分,穿着校服的孩子像麻雀般穿梭其间。这么一条活色生香的小巷,在官方的地图上竟是个空白。
附近的老人管它叫"车站背",年轻人随口称为"后街",的士司机则用"火车站后头那条路"来指代。去年社区搞门牌登记,工作人员挠着头皮在表格上填了"站后巷"叁个字,可这称呼始终没在街坊邻居嘴里传开。
记得有回下暴雨,外卖小哥在电话里急得快哭出来:"您说的龙岩火车站后巷名称是什么?导航上搜不到啊!"最后我只好让他把电瓶车停在火车站西广场,自己撑着伞穿过雨幕去接应。当看见那个浑身湿透的小哥捧着完好无损的餐盒时,我突然觉得,这条没有名字的小巷,反倒成了检验人情冷暖的试金石。
藏在市井褶皱里的生活密码
要说这条巷子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些地图上找不到的宝藏店铺。巷子中段有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老师傅剃了四十年头,至今收费十元;转角处的修鞋摊摆着叁十多种纽扣,老板娘能记住每个老主顾的鞋码。
最传奇的是那家半夜十一点才开门的客家糯米饭。没有菜单,没有价目表,昏黄灯泡下,系着围裙的阿伯默不作声地翻炒着锅里的米饭。你要问龙岩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常来吃宵夜的人会笑着指指糯米饭摊:"就叫这家摊子所在的巷子呗!"
去年冬天有个北京来的摄影师,在这条巷子里住了七天。他说比起那些有着响亮名头的古街,这条无名小巷更让他着迷。清晨蒸笼升腾的白雾,午后竹椅上打盹的老人,夜间大排档里碰撞的啤酒瓶——所有这些鲜活的场景,都发生在这个被地图遗忘的角落。
如今每次有人问我龙岩火车站后巷名称是什么,我都会多问一句:"你要找的是阿婆的芋子包,还是老罗的炖罐?"得到答案后,再详细告诉他怎么走。渐渐地我明白了,这条巷子根本不需要名字,那些飘香的美食、熟悉的吆喝、斑驳的砖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路标。
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吧?它们藏在火车站的背影里,躲在商业区的缝隙中,没有响亮的名号,却装着最地道的生活滋味。下次你若来龙岩,不妨也去火车站后头转转,看看能不能找到那条没有名字的小巷——对了,要是看见系蓝色围裙的糯米饭阿伯出摊,记得帮我带份双倍腊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