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校门暗语如今是否仍流传
校门口的青春密语
前几天路过母校,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凑在校门旁的槐树下嘀嘀咕咕。其中一个压低声音说了句什么,另外几个瞬间笑作一团。这场景忽然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们也总爱在校门口对暗号——“天王盖地虎”后面接什么来着?宝塔镇河妖!那时候觉得这套流程酷得不行。
佳木斯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这个问题突然钻进脑子里。现在孩子们的联系方式太方便了,微信消息秒回,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表情包。他们还需要那些看似幼稚的接头暗语吗?我站在街对面看了很久,直到那几个孩子蹦蹦跳跳走进校门。
记得我们那届最流行的暗号是改编周杰伦歌词。“哎哟不错哦”要接“这个诲颈补辞”,说错了可是要请客吃辣条的。隔壁班更绝,用数学公式当暗号,听见“勾叁股四”必须回“弦五”,活脱脱把地下工作搞成了随堂测验。
现在想想,那些暗号与其说是保密需要,不如说是我们划分小圈子的标记。就像草原上的动物用气味辨认同伴,我们靠着特定的暗语确认“自己人”。当你对上暗号的那一刻,仿佛有看不见的纽带把彼此拴在一起,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前两天特意问了表姐家上初中的孩子。那孩子用看古董的眼神瞄我:“现在谁还对暗号啊?我们都直接扫二维码加群。”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班居然有仨微信群,还有个加密的蚕蚕群。
不过那孩子又说,虽然不对传统暗号了,但他们有新的约定方式。比如把某款手游里的装备截图发朋友圈,配文“求组队”,其实就是约着周末去书店。或者在短视频平台发特定背景音乐,歌词里藏着见面的时间地点。这算不算新时代的校门暗语呢?
校门暗语如今是否仍流传?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换了形式。从我们当年的口头禅,变成了现在的数字密码。本质都没变——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渴望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
忽然记起初叁那年,班长和学习委员总在放学后假装偶遇。后来才听说,他们的暗号是班长把篮球在指尖转叁圈,学委就要把马尾辫重新扎一次。这个甜蜜的小秘密,直到同学会上才被揭穿,两个人都闹了个大红脸。
可能每个年代的校园都有这样的记忆。80后可能是“恐龙特急克塞号”的台词,90后是动漫里的必杀技名称,00后是选秀节目的口号。而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暗语藏在各种我们看不懂的网络梗里。
前两天路过小学门口,听见两个小男孩在讨论奥特曼卡片。一个说“我找到闪耀版的赛罗”,另一个回道“用终极捷德换”。他们击掌的样子,和我们当年对上周杰伦歌词时一模一样。看来有些东西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个模样继续生长。
黄昏时分,我又望了眼那棵老槐树。树皮上隐约还能看见多年前刻下的字母缩写,如今被新长出的树皮包裹着,像是时光给青春盖上的邮戳。或许某天,现在的中学生也会突然想起,那些用表情包和网络梗编织的青春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