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品茶工作室,开源茶艺工作室雅集
最近路过城南老巷,发现梧桐树下新开了家茶室。青瓦檐下挂着竹帘,走近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这间开原品茶工作室倒是特别,不设包厢卡座,只摆着几张原木长桌,像个茶客共享的书房。
主理人是个穿亚麻衫的年轻人,正在教客人用盖碗。他说这儿不像传统茶馆按壶计费,而是像咖啡工作室那样按杯售卖。白瓷罐里装着二十多种散茶,从福鼎寿眉到凤凰单丛,都能单杯冲泡。最有趣的是墙边的茶样架,标着不同产地和年份,客人可以自助取用试闻。
当茶香遇见代码
某个雨夜再去,发现长桌边围着七八个人对着笔记本电脑。原来这是开源茶艺工作室的特色活动——茶客们带着工作来喝茶,偶尔互相搭句话。穿格子衫的程序员边调试代码边品岩茶,写文案的姑娘闻着龙井香气敲键盘。主理人笑着说:“茶汤润喉,灵感自然来。”
渐渐发现常客们形成了默契的茶桌礼仪。续水时顺带帮邻座添茶,遇到好茶会主动分给旁人品尝。有次尝到泡特别的蜜兰香,正在画设计图的设计师居然掏出手机播放起古琴曲。茶香袅袅里,键盘声与茶具轻叩声交织成奇妙的韵律。
后来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最喜欢周六下午的茶会,主理人会取出收藏的老茶与大家分享。记得有次喝到九十年代的普洱,茶汤在玻璃公杯中流转时,整桌人都安静下来。穿汉服的茶艺师轻声讲解,程序员竟能说出茶叶转化的科学原理,而退休教师则聊起当年在云南茶山的见闻。
最让人触动的是看见两个陌生人因茶结缘。穿西装的男士偶然说起胃不适,斜对座的茶艺师立即从茶柜取出陈年铁观音。叁泡茶工夫,两人从茶性聊到养生,临走时还互加了微信。这片小天地里,茶成了连接彼此的媒介。
如今这间开原品茶工作室已成了城南的文化据点。有时是琴箫雅集,有时是读书分享,但更多时候就是寻常日子里的各自忙碌。玻璃壶里咕嘟咕嘟煮着茶,空气里飘着茶香,偶尔响起几句低语或轻笑。这种松弛自在的氛围,或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治愈。
暮春午后离开时,看见屋檐下新挂了块木牌——开源茶艺工作室。主理人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辨认春茶,阳光透过竹帘在茶席上投下斑驳光影。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茶文化最美的传承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