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小巷深处的爱在何方
界首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这个问题突然冒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愣了一下。前几天路过那条老巷子,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绿得晃眼,忽然就想起了二十年前住在这儿的刘奶奶和她老伴儿。
那时候夏天的傍晚,总能看见刘奶奶摇着蒲扇坐在门槛上,她老伴儿就挨着她,手里端着个搪瓷杯。两人也不怎么说话,偶尔刘奶奶伸手把他衣领上的线头摘掉,他就把杯子递过去让她喝口水。我们这群孩子疯跑着从他们面前经过,他们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像看自家孙儿似的。
那代人不一样的相守
现在想想,那代人表达感情的方式真不一样。刘奶奶老伴儿前年走了,收拾遗物时,我们在木箱底发现了一沓信,全是当年他在外地工作时写的。信纸都泛黄了,上面写着“这两天降温,记得把棉袄找出来”、“你腰不好,别老挑重物”这种话,没一句肉麻的,可每封信末尾都画着两个小人儿,手牵着手。
刘奶奶现在还会一个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捏着那些信。有天傍晚我路过,她突然说:“这巷子每一块石板他都走过,每一户邻居他都帮过忙,我坐在这儿,就觉得他还在。”她指了指巷口,“以前他下班回来,总在那儿停一下自行车,铃铛响叁声,我就知道他回来了。”
我这才明白,小巷深处的爱在何方?它不在轰轰烈烈的告白里,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习惯中。那叁声铃响,那搪瓷杯里的温水,那信纸上的小人儿,都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
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可不一样了。上周在巷子里遇见一对小情侣,男孩捧着奶茶在女孩家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就为了见她一面。女孩蹦蹦跳跳地下楼,两人站在路灯下说话,影子拉得老长。女孩的妈妈从窗口探出头喊:“别站太久啊,蚊子多!”两人相视一笑,男孩挠挠头说:“那我明天再来找你。”
多好啊,这种青涩的、藏不住的喜欢。就像巷子口那棵老槐树,年年春天都开出满树的花,香气能飘出好远。爱情大概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方式生长着。
前两天又经过界首巷子,看见那对小伙姑娘已经手牵手在散步了。女孩手里拿着一支棉花糖,分给男孩吃,两人笑得特别开心。巷子还是那条巷子,青石板路、老槐树、斑驳的墙壁,但因为有这些温暖的片段,整条巷子都活了起来。
刘奶奶现在偶尔会帮邻居照看孩子,她总是轻轻哼着歌,那调子我听过,是她老伴儿以前常哼的。孩子们围着她,听她讲巷子以前的故事。她说这条巷子见证了好几代人的爱情,从媒人说亲到自由恋爱,从书信往来到微信传情,形式变了,但那种想要靠近、想要守护的心情从来没变。
黄昏时分,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厨房飘出饭菜香,谁家电视在放新闻,自行车铃声响过,这些日常的声音和景象里,都藏着最朴实的情感。可能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它不张扬,甚至不容易被察觉,但它就在那儿,在生活的缝隙里悄悄生长,像墙角的青苔,雨季一来,就绿成一片。
界首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它可能就在那扇虚掩的木门后,在那盏温暖的路灯下,在那句“明天再来找你”的承诺里。只要你仔细看,用心听,就能发现它一直都在,以最平凡也最动人的方式,在这条老巷子里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