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赤壁周边是否存在200元的情感
老街的奶茶店
赤壁古战场往西叁公里,有家叫“旧时光”的奶茶店。朋友阿杰约我在那儿见面,他刚从深圳回来。玻璃窗外是灰扑扑的县道,偶尔有货车轰隆隆地开过去。阿杰搅动着杯子里快要融化的冰块,突然没头没尾地问:“你说,赤壁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
我愣了下。这个问题太具体,具体得像根针,轻轻一扎就刺破了记忆的气球。200块钱,在我们这儿能做什么呢?能加满半箱油,能在超市买一周的菜,也能在县城那家老电影院包个小包厢看叁场电影。
阿杰说他想起十年前和初恋约会。俩人骑着电瓶车在江堤上乱逛,傍晚的风吹得衬衫鼓鼓的。经过路边摊时买五块钱的炸土豆,坐在石头上分着吃。最奢侈那次是女孩生日,阿杰揣着攒了很久的200块钱,带她去市区吃了顿牛排,回来时买了支玫瑰花,还剩二十叁块五。女孩把包装纸小心翼翼地抚平,夹进了笔记本里。
现在阿杰在深圳写字楼加班到凌晨,点一份68元的外卖。和相亲对象在人均叁百的餐厅吃饭,聊股票和房贷。他说那些精致的约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盒,打开里面是空的。“不是钱的问题,是那会儿200块钱能花出心跳的感觉。”
菜市场的烟火气
回家路上经过菜市场,看见一对年轻小夫妻在挑桃子。女的抱怨桃子贵,男的就和老板讨价还价,最后便宜了两块钱。女人偷偷笑了,像赢了什么大事。他们电动车踏板上放着芹菜和排骨,车把手上挂着个便宜的小书包——大概是给孩子明天上学准备的。
这种画面在赤壁周边很常见。200块钱在这里能过出很扎实的日子:早上六块钱的热干面,中午自己带饭,晚上回家炒两个菜。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十块钱能坐叁次摇摇车。他们的快乐不是钱堆出来的,是把有限的钱过出无限的味道。
表姐在赤壁市区开美甲店,去年离了婚。最近听说她和经常来送快递的小哥好了。俩人最大的娱乐是晚上沿着河滨公园散步,或者在小吃街花二十块钱买一堆烤串。表姐说:“和他在一起,十块钱的快乐都比以前一千块钱的真实。”这话让我想了很久。
当然不是说越穷越浪漫。200块钱只是个象征,它代表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情感表达。现在人习惯把感情明码标价,约会成本、结婚成本、分手成本,算得清清楚楚。反而忘了感情最动人的部分,恰恰是算不清楚的那些。
赤壁周边是否存在200元的情感?我想是存在的,只是换了个形式。它可能藏在共享电瓶车后座的晚风里,藏在外卖员匆匆送来的那杯红糖水里,藏在加班回家时锅里还温着的那碗粥里。钱从来不是衡量情感的尺子,用心才是。
昨天刷朋友圈,看到阿杰发了张照片——还是那家“旧时光”奶茶店,不过对面坐了位短发姑娘。配文是:“告诉她200块钱的故事,她说下次她请。”照片里,两个人都笑得挺开心。窗外夕阳正好,把整个店堂都染成了暖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