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男人喜欢的小巷子,偏爱的街角小径
走进肇东的巷子,总能看见叁五个男人聚在巷口的老槐树下。他们或蹲或站,手里夹着烟,聊着今天玉米的价格,或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这些巷子不宽,刚够两辆自行车错身,墙根处总长着厚实的青苔,雨天会泛起一股潮湿的泥土味。
你说不清这些巷子到底有什么特别。它们没有名字,门牌号也模糊不清,可肇东男人偏偏就认这个地方。老陈在巷子里住了四十年,他常说,高楼阳台是看风景的,但巷子才是过日子的。夏天傍晚,家家户户搬出小马扎,摇着蒲扇,冬瓜汤的香气从这家飘到那家。谁家炖了肉,准会给邻居端上一碗。
这条街角小径藏着他们的天地
巷子尽头有个老式剃头铺,王师傅在那儿干了叁十年。来的都是熟客,往椅子上一坐,不用开口,王师傅就知道该留多长。剃刀在帆布上来回磨着,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他们在这里聊球赛,聊收成,偶尔也聊些不敢在饭桌上说的话。剃头铺的镜子雾蒙蒙的,反而让人更自在。
再往里走,是李大爷的修车摊。说是修车,其实更像是个据点。男人们下班路过,总会停下来搭把手,递根烟。自行车翻过来,轮胎卸下来,边修边聊。有时修着修着天就黑了,工具散了一地,话却还没说完。这种街角小径里的交情,不用刻意维系,但始终都在。
冬天的巷子别有味道。清晨五点,锅炉房开始供暖,蒸汽顺着管道涌进每户人家。男人们裹着棉袄出门,在巷口买刚出锅的油炸糕,呵出的白气混着油香味。下雪时,巷子显得格外安静,只能听见扫雪时铁锹刮过地面的声音。这时候,巷子深处老张家就会飘出烤地瓜的甜香,那是他们小时候的味道。
年轻一代的肇东男人也往巷子里钻,不过他们更爱巷尾新开的篮球场。傍晚时分,球撞击地面的声音格外响亮,夹杂着年轻人的笑骂。打完球,他们不像父辈那样蹲在巷口,而是挤进旁边的小卖部,喝着冰镇汽水,刷着手机,但话题还是那些——工作、姑娘,还有对未来的打算。
这些巷子在变,又好像没变。青砖墙陆续贴上了瓷砖,土路铺成了水泥地,但巷子里的生活气息始终没散。它不像大城市那样匆忙,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也许这就是肇东男人偏爱这些街角小径的原因——在这里,他们不需要扮演谁,只需要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