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邓州学子共度差异时光
那天的雨和我们都不一样
邓州的九月总是带着点黏糊糊的热气,教室里的吊扇吱呀吱呀转着,却扇不散我们心里那点莫名的躁动。班主任领进来一个转学生,站在讲台上小声说了名字。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头发扎得紧紧的,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鞋尖。老师环视一圈,指着我们组最后一个空位:“你先坐那儿吧。”
她抱着书包穿过过道时,我闻到淡淡的皂角香味。那时候我们都没想过,这个安静的女生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们这群邓州男女生之间激起层层涟漪。她叫林小雨,名字和人都带着南方水汽的温柔,可这份温柔却让我们之间的“差差”变得格外明显。
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差异是在体育课上。男生们照例在篮球场上横冲直撞,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女生们叁叁两两坐在树荫下,偶尔传来压低的笑声。林小雨独自站在操场边缘,既没加入男生也没走向女生,就那么安静地看着天空。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虽然天天坐在同一个教室,却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这种差异在期中考试后更加明显。班里组织学习小组,我和林小雨分到了一组。第一次小组讨论,她拿着我的数学作业看了很久,轻轻指着某道题:“这里,好像有更简单的方法。”她在草稿纸上写下几行算式,步骤简洁得让人惊讶。我这才知道,她每天放学后都要走四里山路回家,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所有的作业都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
慢慢的,我们开始发现彼此的“差差”里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她会教女生们辨认山里的草药,男生则教她骑自行车。有个周末,我们约好去她家帮她收玉米,十几个城里孩子第一次踩在松软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她学农活。那天傍晚,我们坐在堆成小山的玉米旁,看着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其实我挺羡慕你们的。”林小雨突然说,手里无意识地剥着玉米须,“你们知道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大个子体育委员接话:“我们还羡慕你呢,你认识那么多野菜,还会给玉米授粉。”大家突然都笑了,原来我们都在互相羡慕着对方拥有的,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同样珍贵。
从那天起,班里开始悄悄变化。男生打球时会有女生递水,女生讨论问题时男生也会凑过来出主意。课桌之间那些看不见的界线慢慢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的默契。我们依然有很多不同,但开始学会欣赏这些不同——就像山丘的阳坡和阴坡,开的花不一样,却都很美。
元旦联欢会前,我们决定排个节目。林小雨提议把我们这半年的故事编成小品,就叫《差差的故事》。排练时总是笑场,因为要表演最初那些尴尬又生疏的相处方式。文艺委员笑着说:“原来我们以前这么别扭啊。”
真正站在舞台上那天,灯光打在脸上热热的。当演到我们一起去收玉米那段,台下传来会心的笑声。我偷偷看向身边的同学们,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些所谓的差异,就像不同颜色的积木,分开时只是零散的块状,拼在一起却能搭出意想不到的形状。
现在毕业多年,每次老同学聚会,大家还是会提起那个特别的学期。林小雨后来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她说想回邓州教书,让更多的孩子明白差异不是距离。而我们都从她身上学会了,与其消除差异,不如在差异中找到让彼此发光的角度。
也许青春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我们变得一模一样,而是在保持各自不同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并肩前行。就像邓州特有的那种双色花,一半深紫一半浅粉,开在同一根枝条上,反而比单色花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