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大学城包夜,大学城附近夜间服务
晚上十点的庐山大学城,刚下晚课的学生叁叁两两走在梧桐道上,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奶茶店还亮着招牌,几个男生坐在门口的长椅上聊天。隔着一条街的网吧,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说起来,大学城附近这些夜间服务,早就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记得大叁那年赶论文,我在二十四小时书店泡了整整叁个通宵。凌晨两点的书店特别安静,只有翻书声和偶尔的咳嗽声。隔壁桌的女生点了杯拿铁,电脑旁边堆着五六本参考书——这场景,估计每个毕业班的学生都经历过。
那些深夜还在亮灯的角落
便利店永远是深夜最温暖的存在。冰柜的嗡嗡声,关东煮的热气,还有值班店员那句“又来啦”。有个学弟告诉我,他失恋那天在便利店买了罐啤酒,坐在门口喝完,店员什么都没问,默默送了包纸巾。这种时候就会觉得,庐山大学城包夜不单是消费,更像是一种陪伴。
网吧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现在宿舍都有网络,但很多人就是喜欢这里的氛围。组队打游戏的欢呼声,看电影的轻笑,还有外卖包装袋的窸窣声响。去年跨年夜,整个网吧都在倒计时,素不相识的人互相道新年快乐——这种热闹,独处时还真体验不到。
说到大学城附近夜间服务,不能不提那些小摊贩。煎饼果子、烤冷面、炒河粉,摊主们早就摸清了学生口味。有个卖粥的大叔,总能记住熟客的偏好:“小姑娘还是红豆粥,不要糖对吧?”这种被记住的感觉,让人心里头暖和。
不过话说回来,夜生活太丰富也挺让人纠结。我室友就经常在“要不要去夜市”和“该不该省钱”之间反复横跳。最后往往是几个人互相怂恿着:“走吧走吧,就吃个烧烤!”结果抱着吃撑的肚子回来,一边懊恼一边计划明天减肥。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夜间场所早就不只是满足基本需求了。它们慢慢变成了社交空间,像是学生活动的延伸。在图书馆闭馆后的小组讨论,在清吧里的社团聚会,甚至是在健身房夜跑时的偶遇——这些看似零碎的时刻,拼凑成了大学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现在毕业两年了,偶尔回母校附近转转,发现又开了几家新店。那家总排长队的米粉店还在,老板居然还认得我:“好久没见啊,还是老样子?”突然间就有点恍惚,好像又回到了抱着书本穿梭在灯火通明的夜晚,回到了那个永远充满可能性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