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称呼的别称
一个让人皱眉头的外号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是我刚搬进大学城附近小区的时候。楼下便利店老板一边给我找零,一边随口问了句:“新搬来炮楼的?”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那些高耸的军事建筑,心里直犯嘀咕:这哪儿跟哪儿啊?
后来和周围的学生、老住户们熟了,才慢慢明白这称呼的来历。咱们这片的住宅楼,有个挺明显的特点——高,而且密。尤其是几年前建的那几栋,叁十多层,方方正正,一排排立在那儿,从远处看,轮廓线确实显得有点“硬朗”。不知道是哪位有才的学生开的头,这“炮楼”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反而成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官方代号”。
说实话,刚听到这称呼,感觉并不太好。总觉得带着点调侃,甚至一丝贬义,好像把我们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描述得冷冰冰的。但住久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渐渐淡了。你会发现,学生们提起“炮楼”时,语气里并没有恶意,更像是一种带着亲切感的自嘲。就像给好朋友起外号一样,这个代号本身,反而成了连接彼此的一个纽带。
外号背后的烟火气
剥开“炮楼”这个有点生硬的外壳,里面包裹着的,其实是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白天,这里是安静的学生宿舍;可一到傍晚,整个区域就活了过来。楼下的小吃街瞬间飘满香味,烧烤摊的烟雾混着聊天的喧闹声,水果店的喇叭反复播放着特价信息。快递小哥们在楼宇间穿梭,喊着收件人的名字。这种热闹和便利,恐怕是“炮楼”这个称呼完全无法概括的。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这么一个听起来不那么“雅”的称呼,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也许,正是因为它形象、好记,带着点学生群体特有的幽默和叛逆。它不像正式的楼盘名字那么端着,反而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之间交流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别称,已经成了本溪大学城周边区域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类似的校园周边区域,好像总能诞生一些独属于学生圈层的“黑话”。这些自发产生的命名,往往比官方地名更有传播力。它们承载的是一届届学生的集体记忆,是青春岁月里的一个注脚。很多年后,当学生们回想大学生活,“炮楼”这个词可能会第一个蹦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那段拥挤、忙碌,却又充满活力的时光。
当然,也有人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觉得它不够体面。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地方的称谓,本来就是多元的,有人喜欢用昵称,有人习惯叫本名,这都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别称背后,那片区域真实的生活状态——它可能不那么完美,但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如今,当我再听到有人说“回炮楼去”,心里已经不会再有任何波澜。我知道,他说的就是那个窗台上晾着衣服、楼下飘着饭香、夜里亮着无数盏灯的地方。这个名字,早已和这里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