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通话叁小时百元
昨天在小区门口等人,无意间听到两个初中生靠在自行车旁聊天。穿蓝校服的男生边翻书包边抱怨:“这次英语口语作业要找陌生人对话录音,我对着家里墙壁练习了叁遍都不自然。”旁边戴眼镜的女生突然眼睛一亮:“你知道龙井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吗?我表姐推荐过这个,说是专门陪练口语的。”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现在的中学生都开始用这种方式完成作业了?带着好奇回家搜了搜,发现这事儿比我想象的还要普遍。就在上周叁晚上,龙井中学初二学生小磊刚结束他的第叁单通话服务。他书桌上摊着英语课本,耳机里传来对方略显生硬的发音,窗外的桂花被晚风吹得沙沙响。
藏在通话背后的双向收获
“最开始是因为要完成社会实践学分。”小磊在电话里告诉我,声音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我们学校要求每学期做满20小时志愿服务。正好有学姐在做这个,她说既算志愿服务又能赚点零花钱。”他提到那通叁小时的通话里,对方是个准备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大学生,他需要帮对方练习日常中文对话。
我问他怎么想到收费一百块,孩子笑得有点腼腆:“本来是免费的,但后来发现总有人临时取消预约。班主任说适当收费能提高双方重视度,就让对方象征性付个材料费。”他翻出手机里的记账本,这个月已经接到五单,存钱罐里多了五百块,但最让他开心的不是这个。
“上次帮个韩国阿姨练普通话,她后来专门发语音说我教的地铁购物对话真用上了。”耳麦里传来他骄傲的鼻息声,“这比在志愿服务站盖章有成就感多了。”
这种学生兼职通话叁小时百元的模式,正在悄悄改变传统社会实践的形式。隔壁班的小雨更绝,她把每次通话内容做成学习笔记,期末语文课的《社会实践报告》拿了全班最高分。教导主任在走廊遇见她时还特意停下来:“你那个方言保护主题的通话记录,德育处想做成典型案例。”
电话线连起的意外缘分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发生的事。小磊接到个特殊来电,对方是位独自住在养老院的奶奶,子女都在国外。那天原本约定的半小时通话,最后持续了整整一百分钟。老人反复问着“微信视频怎么找子女头像”这类问题,小磊就举着手机演示了二十多遍。
“挂电话前奶奶突然说,小朋友,我付你双倍费用好不好?”小磊的声音忽然低下来,“我没要,但后来每次周叁下午都会主动打过去。”他说最近在教奶奶用手机拍短视频,老人刚学会了给孙子的视频点赞。
现在龙井中学初中部有十几个学生在做类似的事。有的帮外地游客做旅游咨询,有的陪留守儿童练习普通话,还有人给视障人士读电子书。政教处的李老师端着保温杯说过这么句话:“这些孩子把社会实践做活了。”当时走廊的光线打在他微微谢顶的脑门上,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两道缝。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上周小磊就遇到个难缠的客户,非要他代写中文作业。孩子握着发烫的手机较劲:“叔叔,我只能帮您纠正发音,不能代写作业的。”最后对方气呼呼地挂了电话,但十分钟后又发来道歉短信。
暮色渐浓时,我收到小磊发来的最新消息。他说今天刚接了新单子,要帮个六岁小朋友准备故事比赛。电话那头奶声奶气的“哥哥你好”响起来时,他正在笔记本上记下“故事要加动作演示”的备注。窗外飘来邻居家的炒菜香,台灯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