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黄山站后巷子名称
那天下午四点多,我刚从黄山火车站出来,就被人潮推着往外走。阳光斜斜地打在站前广场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说真的,站在出站口那个大台阶上,我看着眼前错综复杂的街道有点发懵——这火车站后面,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小巷子?
拉着行李箱绕过售票厅,往西边走大概两百米,眼前忽然安静下来。和站前那种旅游区的喧闹完全不同,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几位住在附近的大姐正坐在自家门口摘菜,有位大爷拎着鸟笼慢悠悠走过。我凑上前问路,一位穿花衬衫的大姐特别热情,手一挥就说:“你往里头再走走,前面那片巷子我们都叫‘车站后院’,早些年铁路职工住的平房都在这一带。”
巷子里的旧时光
顺着大姐指的方向往里走,青石板路面渐渐窄了,两边的墙壁斑斑驳驳,还能看到些褪色的标语。有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几盆月季,开得正好。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爷爷告诉我,他从1965年就住这儿了。“那会儿这巷子哪有名字啊,大伙儿都叫‘铁路后街’,后来年轻人慢慢搬走了。”他眯着眼睛说,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
再往前拐个弯,空气中突然飘来一阵油香。原来是个卖烧饼的小铺子,老板正把刚出炉的烧饼从炉子里夹出来。“这条巷子现在地图上标的是‘站北二巷’,”老板一边麻利地包着烧饼一边说,“不过我们老一辈还是习惯叫‘老铁路胡同’。”他指了指斜对面一个已经关门的理发店,“那家店开了叁十多年了,去年老师傅干不动了才关的门。”
我站在巷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下班回家的,有出来买菜的,还有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其实装着好几代人的记忆。那些斑驳的墙面、老旧的窗棂,都在悄悄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市井烟火气
往深处走,巷子突然宽了些,形成了个小小的十字路口。这儿居然藏着个微型菜市场,摊位不多,但蔬菜水果、鱼肉蛋禽样样俱全。卖豆腐的大婶嗓门特别亮:“这地方以前是铁路物资仓库,后来仓库拆了,慢慢形成了这么个小市场。”她切下一块豆腐递给我,“住这片的都爱上这儿买菜,比外面超市新鲜多了。”
正好是下班时间,巷子里热闹起来。自行车铃铛声、打招呼声、炒菜声混在一起。有户人家窗户开着,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我在想,无论城市怎么发展,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子,总是最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地方。
路过一个修鞋摊,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认真缝着一只皮鞋。他在这条巷子口修鞋已经二十多年了,说起巷子的变化如数家珍:“东头那家杂货店,最早是卖火车时刻表的;西边那栋红砖楼,以前是铁路职工单身宿舍...”他手上的活儿不停,“现在好多人都搬进新小区了,但偶尔还会专门回来找我修鞋,说是习惯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我慢慢往回走,心里有些感慨。在高铁时代,火车站变得越来越新潮,但这些站后小巷依然保持着特有的节奏。它们可能不起眼,却是这座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走到巷口回头望去,温暖的灯光从各家窗户透出来,偶尔传来碗碟碰撞的声音和聊天的笑声。虽然没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巷子名称,但“车站后院”、“铁路后街”、“站北二巷”这些不同的称呼,反而让这条巷子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或许,每条巷子都不止一个名字,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那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