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学院外援女,学院外援女生风采
校园梧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枝叶在柏油路上洒下斑驳光影。最近走在江阴学院的林荫道上,总能听见同学们热烈讨论着同一个话题——那些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外援女生们。
记得上周叁的校园歌手大赛,来自音乐学院的张晓雅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她其实是我们学校请来的外援选手,原本在隔壁的艺术院校就读。这姑娘一开嗓,那种专业范儿就把比赛水准拉高了一大截。“太厉害了吧!”坐在我旁边的李敏使劲鼓掌,“感觉像是看了场小型演唱会。”
不一样的校园风景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学校请外援,我和几个同学心里还有点嘀咕。这不是有点“借外援”的意思吗?可看着这些女生在校园里忙碌的身影,我渐渐改变了想法。她们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穿梭在教学楼之间,一样在食堂排队打饭,一样会因为作业诲别补诲濒颈苍别而熬夜。
化工系的实验项目请来的那位外援女生特别有意思。她叫王雨晴,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温声细语,可一进实验室就像变了个人。那天我看到她带着我们系几个同学做实验,手指灵活地操作着仪器,每一步都精准到位。“这里要注意溶液配比,差一点点都会影响结果。”她边说边示范,那几个平时总手忙脚乱的男生居然也做得有模有样了。
说来也怪,自从这些外援女生来了之后,感觉整个学校的氛围都在悄悄变化。以前可能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的事情,现在大家都开始认真起来。就像我们班的篮球训练,自从体育系请来的外援女生加入后,连最懒散的男生都会提前到球场热身了。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遇见张晓雅,她正抱着一大摞乐谱往音乐教室走。我顺手帮她拿了一部分,她笑着道谢:“刚来的时候还挺紧张的,现在完全把这里当自己学校了。”她说特别喜欢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经常来这里找灵感写新歌。
这些女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更是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就像上周的学生会活动策划,来自商学院的外援女生提出了全新的方案,把传统的校园活动做得既有趣又有深度,连辅导员都连连称赞。
傍晚时分,我常看到这些外援女生和本校学生一起在操场上跑步,或者在湖边散步聊天。她们早已融入了江阴学院的日常生活,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时候我都分不清哪些是外援生,哪些是本校生——大家早就打成一片了。
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江阴学院外援女,我不禁在想,也许校园本该就是这样——开放、包容,让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有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她们带来的新鲜血液,正悄悄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大学生活。
夕阳西下,我又看见王雨晴和几个同学从实验楼走出来,她们热烈讨论着今天的实验数据,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江阴学院已经再平常不过了。